《上图书馆》导学案
1.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2.梳理、探究,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3.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1.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探究,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2.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一、走近作者: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峰。
代表作有《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翻译著作有《英国文学论文集》、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2.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声望。对他的诗人身份,一般读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长期被认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风格的散文作家和儿童读物及通俗读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有识者推崇为具有独创性和才能的作家。
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5.文华公书林
中国在20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899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6.随笔
(1)随笔的特点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
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④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2)如何写好随笔
①读书越多,落笔越奇
“读书越多”,是就写随笔的作者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而言。读书的概念是广义的,指广泛吸取知识信息。广泛,指纵横两个方面。横的,指不同领域各学科,文史、理工等。纵的,指除了书本之外,要参与社会实践。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旁征博引,联想生发,才可以深思熟虑,驳难辩论,增进思想的光辉和魅力。
②探索生活,勤于思考
大千世界,天地广阔,皆可涉笔成趣。但要善于观察,培养观察力,去探索生活。多看:仔细观察;勤思:善于思考。只有多看勤思,才能触发灵感。
③娓娓而叙,形散神一
随笔的表达方式,以叙、议为主。叙事要娓娓动听,朴实无华,没有“故作惊人之笔”。仿佛是作者在和读者推心置腹、敞开心怀的娓娓谈心。议,要有感而发,袒露至情、真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寄情于议,议中见情。
(3)写随笔的注意事项
①忌立意的粗俗。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随心所欲,缺少思辨,思想观点偏颇,总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肆意发挥个人的不健康情感。天下文章意为先。与其他文章一样,随笔的立意(虽然它不刻意为之)也要求纯正,要表现积极健康的情致理趣和高雅脱俗的道德志趣,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流露自己的低级趣味、消极情绪。
②忌用笔的粗糙。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结构安排、技巧运用、语言表达上不讲究,缺少审美眼光,泛泛道来,粗鄙浅陋。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灵性,这样,既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位,闲适而有雅趣,这是我们写作随笔时应追求的目标。
三、了解背景: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
四、积累基础知识:
1.字音
①教益(yì) ②音讯(xùn)③高耸(sǒng)?④苍穹(qióng)
⑤白炽灯(chì)⑥间隙(jiàn)?⑦覆盖(fù)⑧吟啸(xiào)
2.释义
①息息相通: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②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③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④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⑤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五、内容解读:
(一)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小结:文中主要按时间顺序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二)内容分析
1.公书林: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心向往之,才变为了现实啊!
(2)“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虽然主要是看画,但满足了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的窗户。开卷有益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兴趣使他热爱,阅读使他进步,学习使他成长。他的朋友说,王佐良上中学时,他的中文和英文程度已是我们全班之冠。
2.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3.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1)“合拍”的心情:契合,朋友。
(2)“纵情自由阅读”:这是作者表达自己快乐的方式。
4.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
(三)课文主题: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四)写作方法:
1.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
文中有两处引用,第1自然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第9自然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
2.细节描写意味深长。
本文抒情含蓄,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深意都寄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描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如第6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再如“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1.阅读全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2.思考,全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明确:
(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3.“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4.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5.思考,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6.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7.讨论: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试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圳的图书借阅之便利让著名作家张抗抗。市民除了到图书馆可以直接进行借阅,深圳也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这台被称为“自助图书馆”的机器,遍布深圳市的各个社区,街边,市民在这里借书、还书,就像在银行ATM机上取钱、存钱一样便利,不用亲自跑图书馆,就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张抗抗还注意到,深圳的图书馆里还地开辟了一个“交换书角”,“你可以把家里的旧书送来,在这里交换你想要的书。让书永远在流动当中,让更多人受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张抗抗感叹。
在深圳购书也是一种享受。“深圳有一个中心书城,购书环境之好,你进去后就会。”张抗抗描述道,深圳中心书城的设计非常人性化,买书的人可以在书架前的木制台阶上坐下并地翻看,此外,还特别开辟了专区,为外地打工者设置了免费的“书吧”。书城周边还集中了各种类型的商业消费区,可以让人们在这里惬意地待上一整天。而且,中心书城并不是孤立的,(),各个街道还有街道的“书吧”“以中心书城为核心,每个区的书城和街道的‘书吧’就像一朵复瓣花的花瓣一样,一层一层地绽放开来。”张抗抗形象比喻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别出机杼乐而忘返随心所欲
B.赞叹不已别出机杼乐不思蜀得心应手
C.赞叹不已别出心裁乐而忘返随心所欲
D.叹为观止别出心裁乐不思蜀得心应手
【答案】C
【解析】叹为观止:赞美事物好到了极点,强调的是让人惊奇和诧异。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强调的是赞许和赞美。根据第一空的语境,强调的是赞美,故选赞叹不已;别出机杼:强调的是诗文构思和布局别出新意。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根据语境第二空强调图书馆开辟的“交换书角”与众不同,故选别出心裁;乐不思蜀:贬义词,强调沉迷好的事物中而忘了本。乐而忘返:沉迷某种场合舍不得回去。根据第三空语境强调中心书城的环境让人舍不得回去,故选乐而忘返;得心应手:技艺纯熟或做事顺利。随心所欲: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据第四空语境强调是有着自己的心愿,故选随心所欲。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市民除了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也自主研发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B.市民除了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C.除了市民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D.除了市民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研发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答案】D
【解析】本题,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市民除了到图书馆可以直接进行借阅,深圳也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市民除了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语序不当,应该把“除了”放在“市民”之前;第二处“开创”“系统”搭配不当;A项“市民除了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语序不当,应该把“除了”放在“市民”之前;B项“开创”和“系统”搭配不当,可以改为“研发……系统”;C项“开创”和“系统”搭配不当,可以改为“研发……系统”;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的周围有许多小书城
B.深圳各个区还有区的书城
C.各种书城分布在深圳的各个区
D.深圳的好多区都有自己的书城
【答案】B
【解析】本题中,根据后面的句子“各个街道还有街道的“书吧”结构,可以判断前一句“深圳各个区还有区的书城”更适合语境。故选B。
4.根据语境,下列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陈好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却因发烧头痛无法前往,于是她给同学发了这样一条短信:
A.我今天不去图书馆了,你自己去吧!
B.我发烧了,头痛得要命,太痛苦了!
C.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图书馆了,实在抱歉!
D.我偶染贵恙,无法和你前往图书馆了,抱歉!
【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不得体,“你自己去吧!”语气生硬,不够客气。B项表述不得体,对自己的病不宜夸大其词,以免引起同学的担心。C项语言表述得体。D项表述不得体,“贵恙”敬辞,可以用来询问他人的病情,不适合说自己的病。故选C。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集》《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集》。
材料二以下是中学生最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个字)
(2)请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1)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2)中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经典作品。
【解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进行概括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根据材料一,老师推荐的都是经典作品;根据材料二,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部分为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流行书籍;可见二者差异较大。用一句概括可以是: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本题考查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此种现象,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解答时自己的观点要明确,分析要有理有据。本题结合材料一、二可知,老师推荐的书目都是经典作品,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部分为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流行书籍,二者差异较大,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老师的愿望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可就老师推荐书目的唯我性或学生选择书目的不成熟性等谈看法,提建议。《上图书馆》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了解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3.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音讯()苍穹()
白炽灯()间隙()吟啸()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
牵强附会: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思考2】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思考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环节三:文本研究
【思考1】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思考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思考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思考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联系创作背景,思考“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思考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思考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思考7】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思考8】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思考其缘由并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思考9】鉴赏语言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
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思考10】分析手法
1.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2.找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赏析。
【思考11】阅读与思考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隆。它有600年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刹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威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一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问题: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
环节四:技巧点拨—分析写作特点
【任务引导】《上图书馆》是王佐良的一篇随笔。在这篇随笔里,回忆了他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几次经历,记叙了当时的氛围,道出了独有的乐趣和体验。全文题旨相对集中,题材也较单一,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至于稍加点染的数笔描写,也有尺幅千里之致,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环节五:明晰主旨
答案
一、
1.诗人、翻译家、
二、(一)
1.明确字音
音讯(xùn)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间隙(jiàn)吟啸(xiào)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二)
【思考1】明确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思考2】明确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思考3】明确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三、
【思考1】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思考2】明确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思考3】明确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思考4】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思考5】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思考6】明确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思考7】明确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思考8】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思考9】
1.明确“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
2.明确“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明确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
4.明确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思考10】
1.明确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2.明确①第6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②“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思考11】明确(1)来到古镇乡村图书馆,感受到这里的宁静优雅;
(2)感受到先辈为开启民智所做的不懈努力;
(3)古镇图书馆所保留的优良传统应成为当今乡村建设的理想。
四、明确1.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
2.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
3.聚焦光亮的描写特色
五、明确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反复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写作次序,列出本文的写作提纲或思维导图,并体会课文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二、从《论读书》的翻译导入
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Abeuntstudiainmores.Naythereisnostondorimpedimentinthewit,butmaybewroughtoutbyfitstudies:likeasdiseasesofthebodymayhaveappropriateexercises.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阅读优秀的译文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精彩之作常为名家呕心沥血而成,令人难以释手这不仅是因为培根的思想表达得深刻,更因为译者翻译得恰到好处,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处不显露出大家风范。
——诗人,翻译家王佐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展示大家列的思维导图,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1)课文层次划分怎样才比较合理?
(2)课文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明确:
(1)关键是第9段的归属问题。学生大部分将其划分到上一部分,少部分作为课文总结。不管怎样,都要言之成理。我倾向于划分到总结里去,原因:写公书林、清华大学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重在叙述,后面的圆形图书馆重在抒情,因此为画龙点睛之笔,总结之笔。
明确: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对于图书馆的礼赞。追问:他是怎样礼赞的?
明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来赞美图书馆这个人类知识的殿堂,把“人类”称为“杰作”“理性”“伟大的力量”也是指能够创造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因为知识让我们富有诗意、拥有理性,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王佐良的这一评价,也是来源于他的阅读积累。
(2)文章内部的逻辑层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图书馆(知识)给予我的人生的影响
从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英文杂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阅读哲学、历史和戏剧类的书籍,再到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阅读忧思家国,“我”的阅读范围和层次都在扩大和深化,阅读伴随了我的成长,成熟。
可能出现的难点在第7段和第8段,国家的动荡不安影响着知识分子的命运,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抑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作者的用意是:图书馆的阅读学习生活已经成了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我快乐还是忧虑,它都在陪伴我,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个时代我的“忧乐”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忧乐,而是上升到了家国的高度,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所以,这一段又是前面内容的递进和深化。
总结板书:启迪——引领——陪伴热情礼赞
照应题目:“上图书馆”中的“上”所包含的情感。有敬畏、感谢之意,一个“上”字,显示了图书馆是我一生进步的阶梯。结合学生实际。
四、结合关键词句具体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乐”和“奇趣”
1.公书林: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心向往之,才变为了现实啊!
(2)“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虽然主要是看画,但满足了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的窗户。开卷有益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兴趣使他热爱,阅读使他进步,学习使他成长。他的朋友说,王佐良上中学时,他的中文和英文程度已是我们全班之冠。
2.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1)“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
(2)“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3.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1)“合拍”的心情:契合,朋友
(2)“纵情自由阅读”:这是作者表达自己快乐的方式
五、课堂小结
王蒙央视《一堂好课》,八十五岁的王蒙年过耄耋,依然青春不老。他说,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文学就是要让你的青春不老。我们在这里相互凝望,心生欢喜和感动,我看到的不是你的发型你的衣着,你看到的不是我的皱纹和白发,因为我们之间传递的是知识。“文学留住青春,我们永远不老。”青春几岁,青春万岁。《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2.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2.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运用自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是这样比喻的: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多读书,读好书。读大部头,读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二、作者介绍
1.作者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峰。
代表作有《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翻译著作有《英国文学论文集》、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2.写作背景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
3、文学常识
1.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2.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声望。对他的诗人身份,一般读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长期被认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风格的散文作家和儿童读物及通俗读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有识者推崇为具有独创性和才能的作家。
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5.文华公书林
中国在20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899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4、阅读感知
1.理清层次:阅读全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五、精研内容
1.思考,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4.思考,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
5.技法迁移——引用名句诗文开头
文章第①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引起下文,下文接着写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巧妙引用歌词、古诗词和名言,名言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如:塞缪尔·厄尔曼说:“每个人笔尖流淌出的墨汁香味色泽定是迥异的。”为何?在我看来,这是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定会受到其性情影响,也即作品显人品。(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品显人品》)
作者引用厄尔曼的名言开篇,使文章典雅而有内涵,具有说服力。而且所引名言又巧妙引出话题“文如其人”,切合作品和人品的关系,然后顺理成章地点出中心论点“作品显人品”。
点拨:
引用式开头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内容,援引名家名言、史实资料、定理定义、科学数据;后一部分对前面的引用进行最概括的点评。
引用式开头的优点在于:
第一,提升观点的可信度;
第二,展示作者阅读面的广博;
第三,给读者以知识的积累与启迪。
使用引用式开头,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作为开头的引用,内容不宜过长,最好在30字以内。否则不够醒目。
第二,后一部分的概括点评应该尽可能简短,且必须在概括中点明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最好能说明自己的核心观点。
第三,引用与概括之间,必须具备逻辑的合理性,要让读者一眼就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性。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练习:请以“宽容”为主题,引用名句诗文,写一则作文的开头。
答案 (示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属至理名言。其实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我们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汪洋。让我们拥有这片汪洋,拥有宽容吧!
六、思考探究
1.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2.讨论: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试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七.赏析语言
小组合作,赏析下列语句: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明确:
“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心向往之,才变为了现实啊!
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
明确:“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明确:
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
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明确:
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八、归纳课文主旨
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旨:
明确: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九、分析写作特色
1.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明确: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
《上图书馆》一文有两处引用,第1自然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第9自然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
2.文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请赏析。
明确:
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抒情含蓄,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深意都寄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描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如第6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再如“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十、拓展探究
讨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基本上是考试辅导类图书。在图书馆里,看大学相关专业图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功利化的读书目的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功能上沦为了“自习教室”。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示例:
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正是大学生深造的主要途径,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尽管借阅的是考试辅导图书,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
十一、课后作业
以“我与图书馆”为话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