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学习目标
1、识记杨万里的文学常识;(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重点)
3、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其诗风自然活泼、幽默诙谐,人称“诚斋体”。代表作品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作
者
简
介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版)。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yì )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诗人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时,诗人途经松源,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此诗。
任务一 朗读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带入情感齐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任务二 译读诗歌
方法指导:(4分钟)
1、个人拿出练习本(预习本),把整首诗翻译成现代文。
2、组内合作核对挑选出最佳结果。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
词
解
读
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骗。
就。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正走在万山环绕的包围之中,一座山将行人放过去,另一座山又将行人阻挡。
赏
读
诗
歌
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表明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行走在万山深处,即使一座山“放出” 了你,还有无数的山在“拦”着你呢!“放出”“拦”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以人的行为,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告诉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主
旨
归
纳
生活就像海洋,
只有意志坚定的人,
才能到达彼岸!
约 客
赵师秀
学习目标
1、识记赵师秀的文学常识;(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重点)
3、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赵师秀(1170-1219),浙江永嘉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南宋诗人。赵师秀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编有《赵师秀集》《天乐堂集》等诗集。
走
近
作
者
我是小能手
1.赵师秀,浙江永嘉人,字 ,号 ,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宋诗人。
2.赵师秀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 ”。
紫芝
灵秀
永嘉四灵
南
写作背景
诗人准备和约好的客人对弈来渡过漫长的梅雨之夜。可是大半夜过去了,客人还没有如约而至,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
任务一 朗读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带入情感齐读。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任务一 朗读诗歌
诗
词
解
读
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约请客人来相会。
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即邀约友人。
任务二 译读诗歌
方法指导:(4分钟)
1、个人拿出练习本(预习本),把整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翻译成现代文。
2、组内合作核对挑选出最佳结果。
诗意: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已过了半夜,约好的客人却还没有到来,(我)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任务三 赏读诗歌
一、手法
二、关键词
三、画面
四、气氛
五、情感
重
点
赏
析
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 “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主
旨
归
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