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隋
的统一与灭亡
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南朝
北朝
温故知新
陈
北齐
北周
隋
隋朝的统一(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1.隋朝建立的概况?(时间、人物、都城)
2.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3.隋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阅读课文第2页,找出下列信息:
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人物: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
都城:定都长安,
年号:开皇
统一: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问题思考:
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原因)
材料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2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3
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隋朝统一全国有何重大意义?
(1)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唐
618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魏
东晋
宋
齐
梁
陈
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25
220
221
222
280
266
304
439
534
581
317
420
479
502
557
589
北
386
清朝的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这些共同说明了什么?
隋朝的强盛
隋统一全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发展?
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强盛的表现
材料一: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隋文帝初一统天下,就实现了两汉初年高、惠、文、景三代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标,文帝的遗产则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
——钱穆《国史大纲》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与陆运相比,水运的优势
疆域辽阔,不便管理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
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个河段: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阅读课文第3页及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找出下列信息:
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
洛阳
涿郡(北京)
余杭(杭州)
四段:分为四
段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江都(扬州)
长安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材料一:材料一(隋炀)帝谓给事郎慕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猎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材料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都是东西走向,南北运输主要靠陆路交通,运输大宗物资十分困难。“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何影响?
?消极影响: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在短时间内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中国大运河
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
今日运河
自主阅读:
阅读课文第3页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2.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3.科举制的创立有何意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
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只注重门第
凭才学做官
初步创立
正式确立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察举制
(西汉确立)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开始)
科举制
(隋朝创立)
选拔
方式
地方向上推荐人才,试用考核任命
各州郡推举人才,中央指定官员掌管任命
选官
标准
才华、血缘关系、财力、权势等
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成为最重要因素
影响
选拔了人才,但后期造成地方权势掌控选官的弊端。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权力,但后期造成豪门大族把持选官的局面。
制度
比较
自由报考,分科考试,中央统一安排
才学
制度的生命力——与时俱进
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的重大不同: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材料一:“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1.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科举制的建立...对巩固、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生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科举制历史作用》
材料一: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
材料二:隋末“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结合课本第4页内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隋朝的灭亡
605年-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年-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年-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年-609年
亲征攻灭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年-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隋炀帝的暴政
分析以下材料,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隋炀帝被叛军杀死
隋炀帝
隋朝的兴亡给我们的启示:
成由勤俭败由奢;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四次统一,大家思考一下,在隋朝统一之前,出现了哪两次统一?这些统一出现在什么时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280年,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知识拓展:
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知识拓展: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第三次是在610年,由文臣武将率领10000多人,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隋朝对台湾地区的认识比前代进了一大步。在《隋书》中,就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