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解题方法。?
2、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过相遇问题这种生活场景,对相遇问题不难理解,但对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还需要进一步地理解。学生在上册已经学过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引入
1、郑老师每分走80米,我从家到学校需要9分钟,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1)审题说信息,题目中哪个量是速度?哪个量是时间?哪个量是路程?
(2)模拟“老师的行走过程”
(3)列式解答,你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引出学生回忆出:速度×时间=路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的旧知模型“速度×时间 = 路程”,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课堂小游戏
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
老师选出两名同学站在老师指定地点,等待老师发出口令,两人同时沿直线走直至相遇。
3、我是小演员(请用你的声音或是动作表示出下面的词语)
同时、相向、相遇、相距
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理解相关词语在意思,帮助后面理解题意。
二、【讲授】探究新知
出示题目: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独立审题,想一想,这个题目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说
师:上一题目是一个人,这个题目是两个人,而且他们的行走方式也和刚才的有所不同,这就是咱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理解题意,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理解关键词:“同时、相对、相遇、相距”
3、模拟行走过程,深入理解相遇问题
(1)两人一组,合作模拟行走过程
(2)全班演示,建立相遇问题模型
追问:救护车走几分钟?小车走几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模拟演示,进一步建立相遇问题的模型雏形,为建立数学模型做准备。
4、独立解答
提示:用分步做的同学,能不能改成综合算式?用一种方法的,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5、汇报交流
方法一:
60 ×3+50 ×3
=180+150
=330(千米)
①学生解释算式含义,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②教师课件演示,这种方法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方法二:
(60 +50 )×3
=110 ×3
=330(千米)
①学生解释算式含义,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②再找同学说说算式的含义。
③教师课件演示,重点理解“(60+50)”的含义,这种方法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第一种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而第二种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想到,这种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60+50)”的含义,是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新知
1、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这道题目与前面的相遇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相向而行”,但还相距110米,但本质上两辆汽车所走的总路程和相遇的情形是一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午放学了,张浩和肖涵同时从学校出发。张浩向东去新华书店,每分走60米,肖涵向西去文具店,每分走55米。经过3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让这两名同学上台表演相背而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在能力)
四、【练习】拓展提高
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各从一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经过8天正好凿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两辆货车运化肥,小货车每次载重3吨,大货车每次载重6吨。如果两辆车都运了24次,共运化肥多少吨?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是工作问题,换了一个情境,但与相遇问题类似,同样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思想解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大家一起努力吧!
六、板书设计:
相 遇 问 题
60 ×3+50 ×3 (60 +50 )×3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模拟表演、整理中去感悟“相遇问题”特征及解题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简单的相遇问题,还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延伸出工程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