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
“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
兴盛
繁荣
富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课题是什么意思?
第1课时
课题导入
志
士
心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
立
志
请你说说自己小时候立下的志向。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
识记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完仔细观察,说说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斥
jué
fàn
wèi
xī
xiào
huái
huò
chěnɡ
chì
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
识记方法
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
日+析=晰
或+心=惑
征+心=惩
组词识记。
你能给“范”字组词吗?
典范;范围;防范
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请你找找“斥”字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你可以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情况下,将它换成别的词语吗?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当效此生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开火车读词语。
书写指导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sù
xī
zhèn
xiōnɡ
huái
zàn
xiào
fán
ɡù
xùn
chì
请将上面的生字按结构分类,并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所占比例。
疑
惑
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变竖弯钩为竖提。
左半部的“交”变捺为点。
“矢”变捺为点。
下边的“心”的最后一点写在斜钩的下面。
请仔细观察“肃”字的笔顺。
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注意下半部分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
练习归纳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划分几件事的方法:
①借助过渡段;
②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根据事件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10自然段
第11~14自然段
第15~17自然段
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完成表格。
事件顺序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
(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
(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然后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连接这三件事。
请你将三件事按发生的时间排序,然后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②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小
结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严肃
清晰
不振
胸怀
赞叹 效仿
非凡
左顾右盼
训斥
品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清晰:清楚
坚定:(意志等)不动摇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
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思考: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叹了口气
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大不相同
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
小结: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中华不振
说说你的体会。
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
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
中华不振
朗读指导:读出愤懑之情。
朗读指导:指导读出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
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
加深感悟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还要绕着走?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
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
分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日常生活组(衣、食、住、行……)
小结: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升华情感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chóu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
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书写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势,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请你先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目的,然后写下来,注意理由要清楚。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立志报国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
振国之行
(因)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