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之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品味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培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文中直接表达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
2.“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爱秋之切
爱秋之深
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咀嚼语言 ,细品秋味
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情感?(用两个字或四个字概括)
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秋果
小组讨论
哪个秋景写得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温故知新
品味方法:
1.运用 的写作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找出关键字词+点出表达的语境含义+说出作用
3.从描写的角度
(1)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2)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
教师小结
一.视觉效果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评写颜色,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二.触觉效果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描写景物:
人的感受:
落蕊
极微细极柔软
南国之秋景物:
落叶
人的感受:
有声音,
有气味
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三.听觉效果
训鸽声
秋蝉的残声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听觉 1“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声。”
听觉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青天
衰弱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思考回答
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文末,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回味不永
秋味平淡
稀饭
馍馍
不浓易饿
秋味稀薄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邀宠
范围狭小
味美细腻
秋味柔软
清香劲足
秋味浓烈
有味耐饥
秋味厚实
大快朵颐
秋味刚强
跋涉千里
秋之阔远
喻
体
有文学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缘景入情,探究情因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今天,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香,清爽宜人,回味无穷;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韵味十足;还仿佛看到香山的红叶,缓缓得向我们飘来。就让我们捡起它作为岁月珍贵的书签,永留记忆深处。
课后作业
1.仿写“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推荐书目《北平的四季》
谢谢大家!
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漏光,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仿《秋思》
用心去感受秋天3-11节
作业(任选一题)
1、? 感受秋天,细腻地写一段秋景
供选题目:《校园寻秋》、《寻秋》、《校园的秋》
2、阅读其它古今写秋的诗文,摘抄诗句,文句。并对其一作简单鉴赏。(不得少于10首)
仿《秋思》
小院 破屋 浓茶
碧天 蓝朵 白花
漏光 飞声 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漏光,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仿《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