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
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
1、记住作者作品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温故知新: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三)、尝试学习:
1、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代表作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等。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联盟。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3、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
4、朗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本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四)、合作探究:
1、理清作者思路:
(1)、朗读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3)、从3—11节中找出文中写了哪些秋景?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4)、1——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5)、南国的秋的特点是。为什么写南国之秋?
(6)、文章12----14段写了什么内容?
(7)、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
2、归纳总结:理清文章结构要把握住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
①本文的结构怎样?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和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和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②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文章结尾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用了的手法,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学习小结: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10分)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10分)????????????????????????????????????????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入词语(20分)??????????????????????????????????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雨过,云渐渐地()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10分)
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7.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10分)??????????????????????????????????????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8.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20分)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学习反思:
《故都的秋》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
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阅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回答问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1、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感情真率而又委婉。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之情,也是对南宋朝廷的。
(二)、尝试学习:
1、文中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有何看法?
2、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3、面对这样的颜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4、作者描写了故都的哪些秋声?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5、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6、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7、故都的名胜颇多,可写者比比皆是,有香山红叶,有颐和园、昆明湖等,为什么不写这些景色,而写普通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
8、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三)、完成作业和课外作业。
学习小结: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10分)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2、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10分)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3、联想分为相似、相关、相反和因果联想。下列各句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20分)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20分)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5、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0分)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6、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0分)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