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指导课件8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红楼梦》阅读指导课件8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6 07: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8张PPT)
《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其祖先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
雪芹高祖曹振彦,顺治年间曾任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其曾祖曹玺也因“随王师征山右有功”,成为顺治的亲信侍臣。
曾祖母曹玺之妻孙氏曾为康熙乳母,其祖父曹寅,少年时则作过康熙的“伴读”。康熙继位后,始设江宁织造(专替皇族制办服装,除为宫廷置办各种御用物品外,主要是皇帝的耳目),其首任就是曹玺。
继曹玺之后,雪芹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等祖孙三代四人都曾任过这一要职,前后共约六十年。因此,曹家成为当时江南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阔绰与权势。
曹氏也是一个“诗礼之家。”曹玺“少好学,深沉有大志”。曹寅则是康熙间著名学者和诗人兼藏书家,著有《楝亭集》等。曾奉旨在扬州主持刊刻《全唐诗》和编纂《佩文韵府》。
曹家是康熙的亲信近臣,必然其兴衰同皇室内部矛盾斗争紧密相连。大约在曹雪芹五六岁时,雍正得皇位,开始冷落曹家。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十一岁时曹家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被革职抄家,次年被遣回北京。据说在乾隆初年,曹家再遭打击,从而一蹶不振,走向没落了。
曹雪芹生长于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在其十三四岁时,举家迁回北京,他曾在位于西单牌楼北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当“舍夫”(掌着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困顿。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爱子夭亡,不久,年除夕,“泪尽而逝”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创作与修改。《红楼梦》是曹雪芹贫居北京西山时创作的。从乾隆六年开始动笔,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大约初稿题名为《风月宝鉴》,以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石头记》等名称。
2、关于续书。学术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主要是由高鹗续补的。它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悲剧,成功地处理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使得故事完整,便于流传。但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歪曲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损于小说的主题。
《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3、关于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分为抄本和活字排印本两个系统。
抄本多是带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的八十回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为“脂本”。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甲戌、己卯、庚辰及戚本。
排印系统中以程高本为代表。即乾隆56年(1791)、57年(1792)由程伟元、高鹗先后两次用木活字排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分别为“程甲本”和“程乙本”,合称为“程高本”。
两百年来,红学专家、读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寻找着答案。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拓宽和深入,认识和见解逐渐趋向作者的原意。逐渐地挖掘和发现其真正价值。
《红楼梦》写了什么
?
《红楼梦》的思想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花洞主·小引》)
我以为,“整体悲剧说”可以找到更多的支持理由,至少,可以获得三个有力的证据。


说:
整体悲剧说:
“悲剧说”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分歧是哪种程度上的悲剧更符合曹雪芹创作的意图。



三、《红楼梦》
的悲剧人物
及金
年陵
轻十
女二
性钗
“整体悲剧说”的三个有力证据
一、《红楼梦》
的整体悲剧构思




























二、《红楼梦》
悲剧的主要内涵
《红楼梦》的整体悲剧构思
1、自我宣言
作者提供了创作悲剧的最有力的判断依据,作者多次告诉了读者,我要写什么。
其二,大旨谈情,情终归空。
其三,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其四,“满纸荒诞言,一把辛酸泪”
其一,文本五易其名的选定(《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脂批:《红楼梦》“总其全部之名”。更具有整体悲剧的意义。
《红楼梦》的整体悲剧构思
2、神话寓意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一回:
“女娲补天”的神话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来,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
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
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
事.
其一,石兄遭际。(男人的悲)
其二,仙姝还泪。(女性的悲)
第一回:
“木石前盟”的神话
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这就是黛玉的基本象征物。仙姝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它要用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3、前五回的暗示
其一,贾府悲剧。
甄府火烧结局暗示贾府同样结局;《好了歌注》;《飞鸟各投林》
其二,爱情悲剧。
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归于毁灭。
其三,主要人物的悲剧。
《红楼梦》十二只曲强烈暗示(三重暗示)一群年轻女性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整体悲剧构思
《红楼梦》悲剧的主要内涵
由一家而写尽天下,由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而预示封建末世的衰落
1、家族悲剧:
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的托梦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红楼梦》悲剧的主要内涵
2、情爱悲剧:
(1)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
演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宝玉违背了家族给他规定的道路(仕途经济、举案齐眉的贤妻),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只能俯首就范;
黛玉孤高自许,曲高和寡;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宝钗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冷美人”,造成了她与宝玉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一群年轻女儿的情爱悲剧。
(2)大观园女儿国的毁灭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四春姊妹——原应叹息
史湘云——“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李纨——终身守寡,“枉与他人作笑谈”
妙玉——“终陷淖泥中”
大观园的丫鬟们——晴雯、金钏、司棋等
《红楼梦》悲剧的主要内涵
《红楼梦》悲剧的主要内涵
3、制度悲剧。
以小见大的从这两个悲剧中,牵引出一系列的可悲可叹之事。如科举的、吏道的、宗法的等,一切都不合理了。甚至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改变不了对生命的摧残。更深刻的是,无法认定谁是悲剧的责任人。无论美的、丑的,善的、恶的,正的、邪的;还是真的、假的,最后殊途同归于“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这更充分显示出世纪末的大悲剧特征。
1、爱情与家族衰亡史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交互发展,不断地递进。
2、它以大线索为主干,小线索丛生,四处
伸展。
如:写贾府的兴盛时写了三大情节:宁府庆寿辰(穿插了“贾瑞起淫心”);秦可卿之死(穿插了“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元春省亲(穿插了“秦鈡之死”)
在爱情线上,也穿插了秦钟与智能儿的爱情等
结构:严密的网状结构
《红楼梦》的悲剧人物
宝玉出家。悄悄的走,如同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何等巨大悲哀,放弃了对人生所有的眷恋。
1、贾宝玉
因为人物永远是作者和读者关注的核心,所以它是判断一个悲剧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因素。
其三,他“受享”了许多,但失去的更多:理想的女儿国的毁灭、木石姻缘的幻灭、“爱红”却无力“护红”。(情感悲剧)
其一,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命运悲剧)从幻中来,又归于空。
其二,有补天之才,无补天之命。(事业悲剧)
《红楼梦》中的第一男主角,是著者的理想人物,也是悲剧人物。其可悲处:
最悲点:
女娲炼石补天
太虚幻境神瑛侍者
假宝玉(真石头、顽石)
侍者
叛逆性
女性崇拜




《红楼梦》的悲剧人物
2、林黛玉
其一,脆弱的生命(多病)
其二,沉重的情感(痴情)
其三,艺术的气质(敏感)
其四,不幸的经历(疑心)
最悲点:
黛玉之死。是在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带着病痛、疑惑、无奈,还有几分依恋,走完最后的人生,极具悲剧的震撼力。
《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凝聚着作者理想和心血的典型,具有许多悲剧元素形象。其可悲处:
《红楼梦》的悲剧人物
3、金陵十二钗及年轻女性
其一,青春和美丽的悲剧(貌)
其二,才华和智慧的悲剧(才)如探春
其三,理智和理想的悲剧(德)如宝钗,被最维护的制度所吞噬。
其四,天性和情感的悲剧(情)
女儿国的主要成员,作者理想的寄托。其共同的可悲处:
她们带着一切美好的追求、美好的情感、青春阳光的生命,前赴后继地奔向“薄命司”,完成了“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的宿命。
最悲点: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
林黛玉,薛宝钗,谁优谁劣?从《红楼梦》诞生这就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论诗学,一个是家学深厚,一个是见识广博;论个性,一个是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论相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真是难分高下。为什么会有黛、钗孰优孰劣的争论呢?因为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爱好或从艺术评判、或从道德评判、或从生活评判三个不同的标准来评论这两个人物,自然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体弱多病、爱流泪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她的第一个文化基因。
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来自于神瑛侍者的“浇灌”。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她极度依赖神瑛侍者。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大缺点:多疑、小性,爱生气;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
第三个文化基因就是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那么她为什么也下凡呢?绛珠小草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头不同,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所以他的叛逆性也传染给了绛珠小草。绛珠小草的叛逆性跟神瑛侍者有不同,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不满现状(一年三百六十日,分刀霜剑严相逼)、个性高傲、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後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潇湘馆”的象征性:
谐音:消香馆
“潇湘妃子”暗示林黛玉的不幸命运;
“竹子”象征林黛玉独立的文人气质,有气节;
“水”喻女性,有灵性。大观园的院子里有水的只有潇湘馆,作者是把林黛玉比作最优秀的代表;而水很小,又暗示她生命力的脆弱。
薛宝钗
蘅芜苑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
“蘅芜苑”的象征性:
“蘅芜苑”就是“恨无缘”,“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
寂寞林。叹人间,美
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钗有两件象征物:一是“金锁”,一是“插天的玲珑山石”,都象征她处处禁闭自己,掩饰自己;充当一个有“德”
的八面玲珑的好人;也象征她的冷漠(对金钏之死、柳湘莲出走的态度等)。
“宝钗听说金钏投井而死之后,她的第一个反应乃是:“这也奇了。”至王夫人处,为王夫人所问及,宝钗的第一句话也是:“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可知,宝钗去王夫人处,根本就不是什么巴结讨好,而是明里道安慰,暗中探实情!然而,王夫人却当面撒谎,摆出了一副对人颇不信任,且防范有加的姿态:“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以王夫人平日的风格,哪里有仅仅因为“弄坏了一件东西”,就发脾气撵人之理?金钏又何至于因为这点小过失就投井自尽?王夫人一面将金钏的死因,说得那样轻描淡写,一面又哭得如此伤心,岂不是明摆着不信任对方,故意拿假话诓人么?而这一切,以宝钗的聪慧敏感,又焉能无察?以宝钗一向孤高自矜的性格,又怎能不生出一种隐隐的不满情绪?
所以,她故意沿着王夫人的逻辑,又提出了一种更为荒唐的说法:“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还特别指出:“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所谓“岂有这样大气的理”,言下之意,即是对王夫人那种解释的合理性的怀疑。她专门用这种“归谬”之法,对王夫人所谓金钏“弄坏了一件东西”的说法,予以了隐责和反讽!果然,此语一出,即引得王夫人也不得不点头表示:“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里不安。”自然,宝钗也不愿轻易得罪王夫人,接下来,她又以赠衣送殓之举来转移话题,缓和气氛。
再看尤三姐、湘莲的悲剧,
薛姨妈闻知湘莲已说定了尤三姐为妻,心中甚喜,正是高高兴兴要打算替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迎娶,以报他救命之恩,忽然得知“三姐儿自尽了[第六十六回]”。宝钗从园里过来,薛姨妈告知此事及那柳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来回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第六十七回]。”
她已经说明白了,妈妈商量帮着料理他们的婚事——这是我们能为的;现在都不在了,就当是他们前生命定,也就是说俺们安心吧。无能为的事就由他们去了,真正该做的是酬谢帮助我们的人,别冷落了他们。既然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也只好面对现实,丢开悲哀,
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宴请共同担惊受怕辛辛苦苦几个月的“同伴去的伙计们”,“别叫人看着无理似的”。这里的“无理”实是“无情无义”。
黛玉与宝钗比较
黛玉
宝钗
特立型
适应性
风流袅娜(燕瘦)
丰润妩媚(环肥)
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有时有不免尖酸任性
温柔敦厚,随份从时。
有时不免矫揉造作
有热烈的感情和冲动(情感)
“任是无情也动人”(理智)
封建的叛逆者
四德具备的地主淑女
(妇容、妇行、妇言、妇德)
有诗人气质
王熙凤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1、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富
的一个形象。
2、王熙凤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

3、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五辣俱全
香辣———见黛玉;
麻辣———讨贾母欢心,
骗尤二姐;
泼辣———协理宁国府;
酸辣———贾琏跟鲍二家的、
尤二姐等等;
毒辣———害死尤二姐,
毒设相思局等



《红楼梦》所写的宝黛爱情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格式,其结局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它着重表现男女主人公从生活道路到整个伦理道德观念上与封建正统派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宝黛爱情是封建末世一对地主阶级叛逆者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贵族家庭各种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预示了这个贵族大家庭不可挽回的衰亡命运,同时也预示了这个贵族之家所寄生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衰亡的命运。
宝玉挨打
选自《红楼梦》
第三十三、三十四回。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珍-贾蓉
贾惜春
(秦可卿)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母)


(邢夫人)


(王熙凤)
-巧

贾迎春


(王夫人)


(李纨)
-贾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林如海)
林黛玉
贾府人物
第一部分:
宝玉挨打是有其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
1、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3个):
(1)宝玉因金钏跳井自杀而“五内摧伤”,会见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无精打采,委委琐琐,应对不似往日,使贾政心生不满。
(2)宝玉置尊卑于不顾,与戏子琪官厮混一起,惹恼了忠顺王爷,忠顺王府派人到贾府追查琪官的下落,是宝玉与戏子交往的内情暴露,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使怒火中烧。
(3)贾环出于嫡庶嫉恨,趁机进谗言,搬弄是非,将强奸金钏的罪名强栽在宝玉身上,更使贾政怒不可遏,于是宝玉挨打的命运便铸定了。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贾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之道,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贾政痛恨宝玉鄙弃功名利禄,痛恨宝玉的离经叛道。可以说,宝玉挨打是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激化的表现。是一次镇压!
在文中找出宝玉叛逆的表现。
在文中找出贾政是封建卫道者的表现。
双方矛盾冲突的结果怎样?谁胜谁负?
——宝玉:更叛逆更坚决。
贾政:未能制止叛逆者,显得软弱无力。
第二部分:
在宝玉挨打的过程中,作者表现了王夫人、贾母的不同态度。
1、王夫人第一个赶来,她劝解的落脚点是一个“孝”字。
“绝我”的含义:在母以子贵的封建大家庭里,如果失去了宝玉,王夫人的地位必然会动摇。
王夫人哭着宝玉为什么会想起贾珠?
王夫人真心喜欢的是贾珠这样的封建正统礼教的孝子贤孙,她对于贾宝玉的叛逆也是不满意的。这表明王夫人在思想本质上是与贾政相同的,她对宝玉的叛逆行为采取了不同方式的镇压。(间接镇压)
2、贾母出场,她动用的是母亲的身份和孝道的威力。
贾政由刚才的怒气冲天变为低声下气,这种态度的转变表现了他虚伪的一面,也是他出于无奈,同时更是作者对封建社会忠孝为本的一次绝妙的讽刺。
同是封建维护者,把宝玉看成晚年膝下解闷的“玩物”
第三部分:
作品通过描写贾府上下前来探望宝玉伤情,着重表现了袭人、宝钗、黛玉性格特征的不同。
1、袭人:
袭人以准姨娘的身份出场。
袭人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才会劝道:“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
2、薛宝钗:
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出场,先关照伤药的用法,再询问伤情,体贴安慰,真情微露。但她依然保持了矜持稳重的形象,表现了她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之深。
当袭人说起薛蟠与宝玉挨打的干系时,宝钗一番堂皇正大的话,不仅为自己的哥哥开脱了干系,也给袭人留了面子,还打动了宝玉。宝钗在劝慰中明确地透露出对宝玉不听人劝、不在外面大事上做工夫的埋怨。
对宝钗的描写一方面表现出她待人的体贴周到,另一方面,她先关照伤药用法,然后询问伤情,也表现了她的矫揉造作和封建正统思想。虽在宝玉挨打后不自觉地而由怜而露爱意,却十分矜持得体;
宝钗是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
3、林黛玉:
黛玉对宝玉的挨打心疼至极,又无可奈何,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片真情:“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半天,只哽咽着说了一句饱含痛苦热泪的无奈哀吟:“你可都改了罢!”
当听说凤姐来了时,黛玉又慌忙从后门逃走,不愿受人嘲笑。这表明她深知封建礼教的压力,也表现了她个性当中的自尊。
黛玉:她自幼父母双亡,寄身外婆家,先自有了孤独凄凉之感,也使她养成了既多愁善感,又孤僻傲世的性格。与贾宝玉思想相近,出于对宝玉的爱,对其挨打竟哭肿双眼,情急而失态,痴情可见。宝黛二人的对话也体现出两人的心心相印。
黛玉是贵族封建叛逆者的另一形象。
艺术特色
1、将人物置于同一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作品将众多人物置于同一尖锐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对宝玉挨打这一典型事件的各种不同态度的具体描绘,揭示出他们的性格特征,披露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贾政是个一贯忠实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为了消除“弑君弑父”的后患,以致要亲手打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贾宝玉是一个鄙弃封建礼教、虽惨遭毒打仍不思悔改的贵族叛逆者;
薛宝钗是一个八面玲珑、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林黛玉则是一个感情纯真、与贾宝玉有着相同叛逆心性的贵族少女。
2、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的白描和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贾母与王夫人同为宝玉的长辈,对宝玉挨打的反应却不相同:贾母用贾家太上皇的身份恩威并施,令贾政叩头谢罪;王夫人爱子心切,却只能以哭泣相劝,并痛悼大儿子早逝。
宝钗、黛玉探访时的表现不同就更为明显:宝钗半规劝、半露情,既大方得体又欲露欲掩;黛玉则是既痴情又惧怕。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个地位连贾府的奴仆都不如的乡村老太太,作者为何要大写特写她呢?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
第一个作用:突出了贾府之大、之显赫、之奢华。宁府荣府占了宁荣街的大半条街,从前门到后门,她还没进院子,还没见到一个主子,甚至没见到里面的一个仆人,从刘姥姥的眼中和感觉上,已经显示出荣府之大,宾客之贵,仆人之多。
第二个作用:通过她的活动来介绍王熙凤

二进人士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的成功之道。
第一个作用: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
第二个作用:通过写刘姥姥摔跤、给巧姐起名、板儿和巧姐交换佛手和柚子(信物),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
第三个作用:写活了许多人物。最重要的是写活了妙玉(妙玉的洁癖、妙玉对宝玉的微妙态度)。
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千里路上救了巧姐,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
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很重情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太太身上有许多非常值得珍惜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林黛玉进贾府
体会其叙事艺术特点
叙事功能
一、写出了整个贾府的布局和气派
贾政住的地方
二、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了贾府的人际关系
1、等级森严的复杂人际关系
2、非常讲究礼节
3、介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体会其叙事艺术特点
叙事功能
一、写出了整个贾府的布局和气派
贾政住的地方
二、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了贾府的人际关系
1、等级森严的复杂人际关系
2、非常讲究礼节
3、介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体会其叙事艺术特点
叙事手法
一、移步换形
二、通过林黛玉眼中写事写人
1、写事:吃茶
2、写人
略写(贾母、王夫人、几个姐妹)
详写(王熙凤、贾宝玉)
体会其叙事艺术特点
叙事手法
3、从众人眼中写黛玉
(1)众人——少女诗人气质
(2)
凤姐——外貌特征
(3)
宝玉——
从外貌到内心(透视法)——知己
《红楼梦》课堂练习
一、下面的几段文字描写的是谁?
1、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2、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3、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4、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5、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