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加法运算律 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加法运算律 西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06 07: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兔子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兔子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松鼠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松鼠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松鼠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像这样的算式里隐含着一个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我们数学加法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它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加法交换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7、教师:在加法交换律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数的位置变了,而结果没变。
教师: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得数(结果)没变。
8、完成P31课堂活动1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事件中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先通过分析,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但总重量不变,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了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通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加法交换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过渡:加法运算还有其它运算律吗?
学生:加法结合律,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小动物集合图:一队89只小老虎,二队86只小熊,三队114只小猴,小猴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 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86+11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86算出小老虎、小熊共175只,再用175+114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86+114算出小熊、小猴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哪种算法更快,为什么?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等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86+114=89+(86+114)。
4.算一算
请大家计算这几个式子,(153+315)+85 153+(315+85)下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
  学生1:10+20+30=10+( 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结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 b+c)。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时,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并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30、3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三、巩固规律
  1.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法运算的两大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是西师大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通过课前《换袋子》的故事,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故事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在执教加法运算律时,首先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出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列式解答。然后比较不同的算法,并讲清算理。从而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是相等的,得到一等式。由此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数字、位置、运算顺序、结果,归纳总结运算规律。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习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2、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还需要深入地引导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