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父爱之舟课件+素材(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父爱之舟课件+素材(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6 18:45:32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19
父爱之舟
第1课时
第2课时
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温暖的春风,那么父爱就是火热的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梁晓声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吴冠中去体会那深沉的父爱。
第1课时
导入课题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中国画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恍恍惚惚
客栈
高跷
出嫁


嘲笑
枕边
缴学费
蚕茧
煮饭
报考
启迪
偏僻
纸屑
恍恍惚惚
客栈
高跷
出嫁


嘲笑
枕边
缴学费
蚕茧
煮饭
报考
启迪
偏僻
纸屑

zhàn
yuān
wɑnɡ
qiāo


jiǎo
jiǎn
cháo
jià
zhěn
不读“jiàn”
不要读成“jiāo”
不能读成“cáo”
在该词中应读轻声
zhǔ
kǎo
xiè
不能读成“xiāo”
kǎo
“老字头”的撇为长撇;“考”不要多写一横。
写法
“老人”杵着拐杖
(丂
kǎo)。
巧记
xiè
“尸”的撇应伸展;“月”的竖为垂露竖。
写法
小“肖”来到屋前(尸)。
巧记
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父亲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
住客栈心疼“我”被虫咬,要加钱换房;
逛庙会时,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不吃;
给“我”做万花筒;
雨雪天背“我”上学;
凑钱给“我”缴学费,送“我”上学,给“我”铺床;
送“我”报考师范学校;
夜里为“我”缝补棉被。
梳理文章结构
开头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中间具体写父爱的点点滴滴
结尾再次写梦醒,照应开头
品读感悟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哪个场景最打动你?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琵琶吃……
齐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写的是什么场景?
父母半夜添桑叶,父亲给“我”买枇杷。
边读边圈出文中体现父亲特点的词句,重点读一读。
议一议: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读出了父母的艰辛和劳累,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从“在半夜起来”“每年”等词语中能体现出来。
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这一段话,读出生活的艰辛和父亲对“我”的爱。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琵琶吃……
归纳学法



再读
根据这种学法学习其他的场景。
父亲送“我”上学,住客栈时心疼“我”被虫咬,要加钱给“我”换好房间。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父亲那么节俭,为什么愿意加钱给“我”换好房间?
“我”却不肯换,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带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敬重和体贴,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逛庙会,买热豆腐脑,做万花筒。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街市。
小组讨论一下,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我”家境贫困,尽管街上吃的应有尽有,“我们”却只能吃凉粽子;父亲舍不得“我”受委屈,给“我”买热豆腐脑,但自己舍不得吃;没钱买玩具,父亲就亲手做万花筒。“我”懂事,体贴父亲,哪怕很馋也不忍心叫父亲买东西。
想象:一个大男人做万花筒,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再次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这三个自然段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父亲浓浓的爱就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他们父子之间的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忆了作者梦中出现的几个难忘的场景,用“读场景,品细节,悟深情”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场景,感受到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作者的爱。下节课让我们将顺着作者的文思与情思继续学习。
1.抄写本课词语,搜集颂扬父母之爱的名句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并抄录下来。
2.回忆你的父亲关爱你的一个场景,将具体的细节写下来。
布置作业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在梦境里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说一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与上节课自己写的场景对比,说一说:谁写的更感人?为什么?
第2课时
复习巩固
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聚焦场景,体悟父爱
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
①读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②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③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的父母亲是怎样接送你们上下学的?你们有什么感受?
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讨论:“我”为什么哭了?为什么说这次哭与以往的哭不一样?
这次的哭是心酸的哭,为父母的艰辛而心酸,为家里的贫困而担忧,为父母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仍无私地爱“我”而感动,为不能为家庭分忧而愧疚,还有可能为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害怕……
父亲送“我”报考无锡师范。
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
“我”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夜晚行船在江上,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当时是去报考师范,这些诗这些美景应该都能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不能领略到这些诗画意境?
联系课文内容可知,“我”当时家里条件那么差,可以说是倾尽所有送“我”报考,如果没考上,便是愧对了全家人的希望。“我”压力很大,很紧张,所以根本没心情去领略那些诗画意境。
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父亲为“我”缝棉被。
背诵《游子吟》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思考:针线活一般是母亲的事,但因为“我”的母亲长期卧病,所以由父亲帮“我”缝补棉被。想象一下:粗手粗脚的父亲做这样的事可能会怎么样?
对比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段写法跟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虚实结合,更突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叙述与抒情相结合,让父爱的分量更加沉重,也让自己内心的感动表达得更真切。
全文一共几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为什么要一次次写摇船、在船上做饭?
全文一共四次写到小渔船。因为“我”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这一切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也是父亲对“我”的支持和期望。
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往事?结尾与哪里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些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写更能突出父爱的深沉与真挚。结尾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都是写梦醒。这样首尾呼应,让父爱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打动你?请再仔细读一读那一部分,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回顾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总结巩固
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小舟表面上指小渔船,实际上指父爱。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它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载着“我”不断走向理想的彼岸。同时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将《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慈母情深》围绕一件事(“我”找母亲要钱买书)来写,中间着重抓住了母亲工作环境的场景描写和母亲的神态、动作等描写,来突出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父爱之舟》描写了作者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倾注着父亲对“我”的爱。
不同点
相同点
这两篇文章的写法有所不同,但都讲述了尽管生活艰辛,父母仍无私地支持孩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深深的父母之爱。
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吴冠中和朱自清表现父爱的方式。
学以致用
1.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亲身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2.选取自己生活中最感人的父母之爱的小故事,饱含深情地写下来,然后给父母看,交流看法。
梦境开头
引出回忆
回忆往事
深沉的父爱
卖茧买枇杷
加钱换房间
买豆腐脑
做万花筒
背“我”上学
父爱之舟
送“我”报考
为“我”铺床
梦醒枕湿
首尾呼应
送“我”入学
缝补棉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