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过程
诗导引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钓台题壁》
《钓台题壁》是郁达夫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为郁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一九三一年一月廿三日写于上海。按,三一年一月左联五作家被捕,一个月后被杀。此诗戟刺时事,间抒中怀,最能表现郁达夫诗忧伤愤世的特点。尤其次联句,张狂之态毕出,而哀婉之情难掩,实为绝唱。篇末沉痛之中冷然有讥刺之态。
品标题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文章主要是写“故都”吗?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找文眼
作者深情眷恋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怎样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感秋意
清,是观秋色;静,是听秋声;“悲凉”何解?
“悲凉”即是“品秋味”。
心上有秋便是“愁”,自古逢秋悲寂寥。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哪些段落重点在写秋景?教师示范读,作者描写了故都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哪些生动的画面?
作者写了详细写了故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吗?为什么不写故都的历史风物,名胜古迹呢?文人的特有的情怀,感伤,细腻。那么郁达夫抓住了故都的哪些具有非常平民化色彩的物象及人物来写的呢?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我们找出了五幅秋景图,至此,我们可以回答秋天在哪里吗?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心中有秋(意),笔下才有秋(景)。
赏秋景
五副秋景图,分别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欣赏第一幅画
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天:很高很高的碧绿的清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毫无纤尘之感
鸽声:以声写静(反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悲凉”在哪里?
为什么写“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明确:1、《北山》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2、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
3、细数日光,透出的是闲适的心境,但这闲适中也有落寞和悲凉。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明确: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况且,从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亦能发现作者的特殊喜好。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生命的衰败。
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作陪衬,就更显凄凉。
指色彩的冷暖分别。色彩学上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灰、白)。在绘画、设计中,暖/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密/距离、温暖/凉爽之感。成分复杂的颜色要根据具体组成和外观来决定色性。另外,人对色性的感受也强烈受光线和邻近颜色的影响。色彩的冷暖感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由于联想而形成的。红、橙、黄色常使人联想起东方旭日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所以称为“暖色”;蓝色常使人联想起高空的蓝天、阴影处的冰雪,因此有寒冷的感觉,所以称为“冷色”;绿、紫等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暖,故称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在同类色彩中,含暖意成分多的较暖,反之较冷。
欣赏第二幅画
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在哪里?
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章呢?
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晨踏落蕊,轻扫落蕊,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事凋零,物是人非,关于生命陨落的伤感其实是人们一种共同的体验,王国维的两句词或许集中地表达了这种沧桑而无奈地感情: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当郁达夫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欣赏第三幅画
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清静:以秋蝉的残声来反衬环境的清静。
“悲凉”在哪里?
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郁达夫为何要写故都的秋蝉?
1、蝉文化。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蝉”寄寓了多样的人生感怀。
2、秋蝉。郁达夫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所唤起的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与古人一脉相承。
3、家虫。北国秋蝉的啼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蟋蟀耗子一样,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悲凉”之广。
欣赏第四幅画
为何写都市闲人的叹答?
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
正所谓: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郁达夫语)
欣赏第五幅画
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
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是作者顺手拈来,随心而作,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第二,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即是感伤抑郁。
第三,文化传承是作者动情的深层原因。从文中大段的议论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有浓厚的赏秋文化的积淀和浓郁的悲秋、恋秋情结。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郁达夫对联,1932年1月4日
有人讲: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今天我欣赏到了一篇融入了作者深切的生命思考和带着浓厚悲凉意味的至美散文,我们要感谢郁达夫,让我们领略到了故都的美景,也感谢郁达夫,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与生命当中的另外一种美,悲凉之美。
最后我们再带着感伤的背景音乐,把描写五幅秋景图的段落读一下。读到哪,下课铃响,我们课就结束。
作业
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写几段文字,模仿郁达夫的笔法,写一篇《滨江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