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购物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购物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06 16: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购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二、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1、《课标》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2、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发展学生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使用人民币,可能是一些面值较大的,如在过年的时候,亲戚给的压岁钱都是整百的居多,也有一些面值较小的,如班里要交费,有可能是1元,也常会交几十元的。在平时,家长们会带着孩子进行购物,如购买学习用品等,有的学生自己民有零花钱,所以他们有着较丰富的有关钱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却不是平均的,并不是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掌握的,有关人民币知识的取得还是和平时的生活经验有关。尽管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但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参加购物游戏,不管是顾客的角色,还是营业员的角色,他们都喜欢扮演。
五、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发展学生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辨别人民币的基本方法,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创设情境一个活动游戏为主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师生、生生、交互评价进行教学。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整体设计以活动为主共安排了六个环节:第一个活动:说一说;第二个活动:认一认;第三个活动:拿一拿;第四个活动:演一演;第五个活动:换一换;第六个活动:学会数钱;练一练。
八、教具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生:一元人民币的纸币和硬币若干。
九、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买过东西吗?
生:去过。
师:小朋友你们一般到什么地方买东西?
生:去小卖部、商店。
师:小朋友谁人去过商场或大超市?
生:我去过,我没去过。
师:我们现在一起去逛一逛大超市、大商场。(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你们已逛了商场和大超市。
师:商场和大超市里有什么东西?
生:有生活用品、有文具用品等。
师:小朋友 你们喜欢商场和大超市的什么东西?
生:
师:你喜欢的东西用什么才能买得到?
生:钱,人民币。
2、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说一说。
我的文具店里有这些文具,学会说说它们的价格、价钱吗?
活动二:动手做一做。
出示多媒体课件作业,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做。然后汇报结果。教师订证。
十、板书设计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十一、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在认识人民币时首先让学生交流,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本节通过对“你准备怎样付1元钱”问题的解决,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初步体验了付款方式的多样化,而且使学生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进承关系,让新知在动态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