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惊弓之鸟 5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惊弓之鸟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5 14: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2.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板书课题,齐读。
2.理解课题。“惊弓之鸟”什么意思?(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质疑: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合作交流
1.同桌合作,互相读读本课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体验
1.品读“这是一只受伤的鸟。”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交流:出示句子。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①指名读句子。
②你体会到什么?(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指导朗读。
(2)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谈谈体会。
②过渡: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3.品读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课件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交流。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过渡:更羸的判断正确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5.品读第五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②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③指导读。语速要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④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6.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7.过渡: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8.品读第一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价。
②理解“能手”( 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
③想象一下,更羸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④齐读第一自然段,夸夸更羸。
四、巩固延伸
1.更羸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你就是在场的魏王,你对更羸的态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会怎么夸奖?
2.大雁之死,谁是罪魁祸首?(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好,自己害死了自己;比更羸箭术更高的是他的智慧)
3.理解“惊弓之鸟”。我们把“曾经受过惊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很害怕”的,一般都可以用“惊弓之鸟”。像惊弓之鸟这类好听、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好多,谁能讲这样一个故事?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魏”:一共有17画,第14笔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的一撇,第16笔是“撇折”。
“雁”:“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弓”:一共有三笔,注意笔顺。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