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课件。
2.学生:搜集寓言。
教学过程:
亡羊补牢
一、预习探究
1.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2.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二、合作交流
1.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提示:“窟窿”的“窿”本音为“lóng”,在“窟窿”这个词语中读轻声。 “劝告”的“劝”为前鼻音。
3.识记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4.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5.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6.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品读体验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理解“窟窿” 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②齐读第三句。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指名背。)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引导评议,齐读。
④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指名读,评议。
⑦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四、巩固延伸
1.拓展延伸,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6)“亡羊补牢” 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窿: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笔横。
叼:最后一笔为提,不要写成了撇。
悔:右下方是“母”,不要把两点写成了竖。
3.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南辕北辙
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九课的另一则寓言。板题,齐读课题:南辕北辙。
2.仔细观察 “辕”和“辙”,你有什么发现?
(1)教师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2)南辕北辙从字面上讲就是什么意思?那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其中是谁南辕北辙?
合作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
2.反馈: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他南辕北辙的行为吗?
3.课文中也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品读体验
一、品读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1.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1)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板书:南 北 目的 行动)
(2) “硬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
3.朗读句子,读出坐车人的固执。
二、品读1--9段。
1.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
2.反馈交流理由,随机认识生字“缠”,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并板书。
3.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4.请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当坐车人,读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来诚恳地劝一劝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
5.放飞想像: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你们想像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6.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哪个词?前三个“越”强调了什么?后一个“越”强调了什么?(结果适得其反。)(板书:条件越好 离目的越远)
7.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结果。
8.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9.再次读题,南辕北辙字面上是说——实质上就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背道而驰。
巩固延伸
1.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复述故事。
要求:
(1)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恰当地运用作者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
(3)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