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本单元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能应用所学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同时为九年级学习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作好准备。
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然后用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科学、简明,切合课标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所以它涵盖了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问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题的要求:1.标准:(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活动与探究方面: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凝华的概念,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并用以解释生活现象。
基于以上要求确定了教学重点为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系统整理本章知识,做好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融合。教学难点为升华、凝华现象的分析。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要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去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所以我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帮助学生完成此次学习过程。其中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用以突出重点,多媒体辅助突破难点。
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思考教的方法,更是需要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师生、生生之间地合理引导,做好师生、生生互动合作,适时变化调整进程和状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说教学过程
教的过程分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活动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反思
总结提升。与教师教的过程相融合,学生学的过程分四步走:结合旧知,大胆猜想——设计试验,初步探究——深入探究,理解应用——合作交流,成果共享。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多媒体呈现三幅图片:雾凇、舞台云雾缭绕、雪景。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美丽的景象,它们是怎们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美丽的景象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活动探究,建立模型
1.
复习旧知,大胆猜想
回忆固液转化、液气转化的相关内容,思考固态和气态之间能直接变化吗?
学生结合生活中冰、水、水蒸气之间的转化事例进行猜想:冬天刚洗的衣服即使结冰也能逐渐变干的情况猜想固体也可以转化为气体而且需要吸热。
2.
设计试验,初步探究
实验:学生借助碘升华凝华演示器、酒精灯(或沸水),进行实验,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实验前,
猜想把碘加热会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玻璃管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归纳:联系生活
整理归纳
生活中有一些事例,比如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消失,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都能说明有的物质可以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也有的物质如霜、雾凇、雪的形成,从气体直接变成固态,这个过程叫凝华。根据碘升华的过程可知升华要吸热,对比固液转化、液气转化可知凝华放热。
3.
深入探究
理解应用
结合本节课开始时展示的图片内容,思考探究,并作答提出的问题。
干冰升华的现象及解释
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动画展示降水过程
(三)解释应用
拓展提高
1.
知识衔接整理:(以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为例)水的三种形态六种变化,如下图:
2.
合作交流,成果共享
解释应用云、雨、雪、雾、露、霜
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作答,适度适时表扬鼓励,同时提醒学生“自然界的水能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循环,但是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得我国的淡水资源贫乏,所以要学会爱护水资源”。
(说明: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四)交流反思
总结提升
思考: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体验?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说明:学生完成了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卫生球变小了
C.
霜的形成
D.
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3.
以水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篇童话故事。
(说明:本次作业设置由梯度,而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是本次授课内容的一个亮点。第1题基础题,面对全体学生。第2题,巩固题
面向全体学生。第3题
提高题,面向积极又有探索欲望的学生。三道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同时锻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说设计理念
本课题授课以学生为主,教师合理引导,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实验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实现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两个体现”: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四个突出”: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共17张PPT)
谢谢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4节)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在合作探究中,探寻实验的一般方法,同时注重情感的收获。
学
习
目
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复习旧知,大胆猜想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放热
放热
吸热
吸热
液态
液化
熔化
汽化
凝固
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固态
气态
设计实验
初步探究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分组实验:碘的升华、凝华
1、实验前,
猜想把碘加热会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玻璃管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联系生活
整理归纳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1、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2、冰冻的衣服变干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深入探究
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干
冰
升
华
把干冰撒入冷云层中
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
人工降雨
小冰粒变大而下降
人工降雨剖析图
下降
暖流
遇到暖流熔化为雨点降落
人工降雨剖析图
教学过程
(三)解释应用
拓展提高
水
冰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升华
凝华
水蒸气
知识衔接整理: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例
合作交流
成果共享
教学过程
(三)解释应用
拓展提高
云、雨、雪、雾、露、霜
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四)交流反思
总结提升
知识内化
认识提高
情感升华
学习
总结
再学习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作
业
布
置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卫生球变小了
C.
霜的形成
D.
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3.
以水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篇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3、六种物态变化
谢谢大家(共2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4节
说课流程
升华
和
凝华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材分析
物质的三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升华和凝华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科学、简明,
切合课标要求,
切准学生实际,
切实突出重点,
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确立依据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
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课标》要求
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凝华的概念,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并用以解释生活现象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活动与探究
标准
教法分析
教法
实验探究法
问题驱动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要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去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学法指导
合理引导
师生互动
适时变换
引
动
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思考教的方法,更是需要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交流反思
总结提升
解释应用
拓展提高
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结合旧知
大胆猜想
步骤一
复习旧知,大胆猜想
学生结合旧知作出猜想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放热
放热
吸热
吸热
液态
液化
熔化
汽化
凝固
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固态
气态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结合实验
大胆猜想
步骤一
步骤二
设计实验
初步探究
设计实验
初步探究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分组实验:碘的升华、凝华
1、实验前,
猜想把碘加热会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玻璃管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联系生活
整理归纳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1、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2、冰冻的衣服变干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结合实验
大胆猜想
步骤一
步骤三
步骤二
设计实验
初步探究
深入探究
理解应用
深入探究
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干
冰
升
华
把干冰撒入冷云层中
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
人工降雨
小冰粒变大而下降
人工降雨剖析图
下降
暖流
遇到暖流熔化为雨点降落
人工降雨剖析图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结合实验
大胆猜想
步骤一
步骤三
步骤四
步骤二
设计实验
初步探究
深入探究
理解应用
合作交流
成果共享
教学过程
(三)解释应用
拓展提高
水
冰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升华
凝华
水蒸气
知识衔接整理: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例
合作交流
成果共享
教学过程
(三)解释应用
拓展提高
云、雨、雪、雾、露、霜
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二)活动探究
建立模型
结合实验
大胆猜想
步骤一
步骤三
步骤四
步骤二
设计实验
初步探究
深入探究
理解应用
合作交流
成果共享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动手的同时动脑,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教学过程
(四)交流反思
总结提升
知识内化
认识提高
情感升华
学习
总结
再学习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作
业
布
置
第1题意在用所学知识解释最简单的事例
第2题结合农谚进一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卫生球变小了
C.
霜的形成
D.
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3.
以水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篇小童话故事。
第3题让学生不仅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还要解放学生的思维,学会动脑动手,同时延伸了学习兴趣。
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同时锻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3、六种物态变化
设计理念
师生协作
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
两个体现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个突出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以实验为基础
以思维为重点
人人有所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