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多花”
课《我的家在日喀则》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采用歌舞等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也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和歌表演等活动。
三、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情,感受集体舞的乐趣
(二)过程与方法:围圈舞蹈游戏,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体验来
(三)知识与技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几个藏族踢踏舞动作
四、教学重点:学习藏族的基本舞步,感受歌曲的风格情绪
五、教学难点:体验藏族踢踏和甩袖子的基本舞步
六、教学关键:教师的引导、拍子韵律的体验
七、教具准备:电脑、音响、长袖子道具、大屏幕
八、教学流程(与信息技术挂钩)
一、聆听音乐
阶段目标:感受音乐情绪及节奏的特点。
安排队形
讲解基本动作
渡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用藏族踢踏舞编排的集体舞。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舞蹈的伴奏特点。
教师操作:播放童声合唱《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师安排:两个人一组并排站立,教室里可以安排4列,每列4队舞伴。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讲解的示范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教师还应进行个别辅导。
每个基本动作学会这后都要结合《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片断练习一下。
踢踏舞基本动作与要求
基本步:正对1点,动作前半拍双膝微屈,直的同时左脚稍抬,身体稍拧
2点,同时右脚的前脚掌抬起,1拍右膝下沉压脚掌打出“冈哒”2、3、4拍左、右、左脚分别踏地,身体转至8点,做反面。
要求:膝盖放松,保持颤抖,双臂下垂分别在腹前的胯旁划“圆“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轻轻拍手。
两个人一组并排站立,教室里可以安排4列,每列4队舞伴。
学生随教师学习动作,退踏步:1拍前半拍右脚后踏半步,中心在左脚,后半拍左脚原地踏步一下。2拍右脚向前踏地一次,连续进行。
抬踏步:1拍前半拍,右脚屈膝向旁抬起的同时,左脚原地“冈哒”一次,后半拍左脚拧向7点踏地一次,双膝仍保持下沉颤抖。再做反面。
要求:身体稍向2、8点转动,双手随身体方向,走向弧线,从2点至8点。
嘀嗒步:右大丁字步,前半拍右脚前脚掌抬起,随屈膝下压(“冈哒”一次),同时抬左腿,后半拍左脚踏地双膝直起。
要求:身体拧向2点,稍前倾。右手从胯旁向右至后划全,左手向前经左前再划圈。眼视1点。
连三步:1拍前半拍右脚踏地,后半拍左脚踏地。2拍前半拍右脚落地,同时左脚向8点踢出15度;后半拍不动,右膝屈。
要求:身体在踏步时逐渐向8点,1拍左臂在前,2拍右臂去找左脚,身体稍向前倾,眼视1点。
七点退踏步:身对2点,右丁字步。1拍的前半拍右脚经身向1点踢出,同时左脚原地“冈哒”一次;后半拍右脚后撤踏地,中心移后。2拍前半拍右脚“冈哒”一次,同时踢左脚,后半拍左脚仍落原位。3拍重复2拍动作。4拍前半拍右脚向前踏地,后半拍不动,膝颤抖。
要求:双手在胯两旁自然前后悠摆,重心下沉,双膝在稍屈的姿势下进行。
摆身:上身与胯左右摆,双膝一拍颤抖两次。1拍前半拍,抬右脚同时左脚“冈哒”、右脚踏地。2拍相反。3拍同1拍。4拍左脚在小八字上跺地。
要求:身体向“冈哒”脚的方向摆。
二三步:两脚交替原地随节
围圈集体舞《我
的家乡日喀则》
1队形变化,随音乐移动凳子
2表情要求、动作韵律、水袖展示
3展示与评价,韵律美感及表演状态。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我的家乡日喀则》
《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日喀则在西藏的西面,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歌曲的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原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只有八小节,五声宫调式。第一乐句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乐句,这两个乐节呈问答的形式。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回应,四小节的旋律流畅,一气呵成,好像是在加强回答的语气,赞美自己的家乡。改编后的歌曲增添了中间部分,在一个七拍的长音衬词后,首先是以主题为素材变化而来的四小节节奏紧凑的旋律,丰富了歌词的内容,然后是两小节的衬词,重复了三遍,增添了欢快的气氛。接着再现歌曲的第一段,形成三段体的音乐结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优势:
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设计科学、合理、层层深入,教学目标实现,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以音乐聆听为主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聆听、体验来表现音乐,体验音乐风格。组织教学进入教室时,通过表现《爱我中华》,让学生一进入就有了强烈爱国热情的氛围。这也是我在整个12册教材中民族文化这一单元惯用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歌曲的情绪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养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起了积极的作用。音乐游戏及接龙游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活动自主参与性,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积极。在音乐中感受到了踢踏步和甩水袖的风格特点。注重对行为习惯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音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舞蹈基本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学生身体协调性的美感。教师的评价具体到位。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体现在每一环节中。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过渡语自然不生硬,语言极具亲和力。在知识点方面恰到好处地使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要素:情绪、音色、力度、速度方面的音乐术语。民乐合奏的现场欣赏使学生对民族乐器表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拓展中,队形跳堆谐使学生大开眼界丰富了音乐视野。教师的应变能力较强,巧妙地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疏漏。
不足:教学中应该再细致些,避免疏漏的地方。
今后的努力方向:过渡语应该再精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