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张PPT)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苏轼
同学们,这几句诗,或抒发诗人的远大抱负,或饱含哲理,或寄寓诗人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去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13
诗词三首
第1课时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CONTENTS
教学目录
积累拓展
07
初读课文
04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掌握诗人李白的相关文学常识。
2.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3.感悟诗意,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代表作品:《将进酒》《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渡荆门送别》《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
本诗应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的文学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他的傲慢也不为权贵们所容,终被“赐金放还”。于是他借乐府古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茫然、悲愤之情,并表达了自己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特点: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较自由。
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
特点: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类别: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每首一般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金樽(
?)
投箸(
)
冰塞川(
)?
歧路(
)
济沧海(
)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zūn
zhù
sè
qí
jì
请同学们初读诗歌,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1.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根据注释梳理诗歌意思。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2.疏通诗歌意思。
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
形容酒美价贵
对盘子的美称
同“馐”(xiū),美味的食物
同“值”,价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
筷子
看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山,雪铺满了山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时我像姜尚一样在溪边垂钓,忽然又像伊尹一样梦见乘船从太阳边经过。
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岔路
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终将
渡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作用:运用对偶、夸张,渲染欢乐的氛围,与下文写自己苦闷、茫然的心绪形成对比。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品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2.从炼字角度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
“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写出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迷惘、极度愤懑和抑郁不平。
3.请品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深层含义。
运用象征,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辛,表现了诗人有志难伸的痛苦心情。
渡黄河、登太行
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冰塞川、雪满山
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象征
象征
4.说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人借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既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也表达了期望有朝一日能像姜尚和伊尹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愿望。
用
典
诗文中援引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即用事和用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手法。
作用: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示例1:用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2:运用反复,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3:连用四个三字短句,简短有力,表现了前路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破”“挂”两个动词极富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示例1: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会引用它。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示例2: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会引用它。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8.本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欢乐
郁闷
希望
惆怅
宴饮场景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展望未来
神游千古
回到现实
迷惘
乘风破浪
乐观
9.《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
①词语的夸张:如“金樽”“玉盘”“斗十千”
“直万钱”。
②诗句的夸张:如“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意境的夸张: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追求,一方面表现了诗人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这首诗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既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又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地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行路难
(其一)
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心事重重,四顾茫然
怀才不遇的愤懑
理想信念的追求
世事艰难,怀才不遇
缅怀古圣,光明在前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
乐观
苦恼
希望
艰难
积累拓展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3
诗词三首
第2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精读课文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课堂小结
05
初读课文
03
积累拓展
06
1.掌握刘禹锡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诗歌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学习目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召返回洛阳,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在诗中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请同学们初读诗歌,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写作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
1.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根据注释梳理诗歌意思。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2.疏通诗歌意思。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曾被贬夔(kuí)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g)《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怀念老友,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像王质一样感到恍如隔世、物是人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读zhǎng,增长,振作
首联回首往事,描述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山楚水”从空间角度概括诗人辗转流徙的荒凉地域之广大,“二十三年”从时间角度概括诗人贬官时间之长。
“凄凉地”“弃”,写出了诗人常年被贬偏远之地,虚度年华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闻笛赋”是用向秀与稽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以王质自比,感慨自己被贬时间之长,物是人非。
这一联表达归来之后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的典故有何作用?
“空”有“白白地”“徒然”之意,离别多年,被贬归来本以为可以和好友相聚,结果却是一场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翻”有“反而”之意,离开家乡多年,回到故土,却无人知晓,惊觉时间飞逝,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空”和“翻”。
示例: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朽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5.白居易称赞这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将景、情、理结合,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景
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修辞
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情感
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哲理
照应题目,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6.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凄凉的“巴山楚水”与“沉舟”“病树”等意象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
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是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8.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
颔联,思念老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颈联,一改悲愤,豁达乐观,蕴含哲理。
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长期被贬荒凉之地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自己被长期贬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悲凉,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与君共勉
振作精神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长期贬谪
境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怀身世
相信未来
昂扬
辛酸
豁达
感慨
坚定乐观积极进取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积累拓展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3
诗词三首
第3课时
水调歌头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初读课文
03
精读课文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课堂小结
05
积累拓展
06
1.掌握“宫阙”“绮户”等文言字词;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诵读并默写课文,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他的诗词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弟弟子由(苏辙)也已多年未见,心情甚是低落。在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抒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根据注释梳理词作意思。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中秋节,欢畅饮酒到天明,大醉,写下这首词,兼以怀念我的弟弟子由。
2.疏通诗歌意思。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天明,早晨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把,握、持
宫殿
想要,希望
回到天上去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经得住
玩赏
月光下自己的影子
哪里比得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我)端起酒杯遥问上天。不知道神话中的月宫,今夜是什么好日子。我想要乘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红色的楼阁
怨恨
雕绘着花纹的门窗
为什么
周全,齐全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总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也总有阴晴圆缺之时,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只希望人们能各自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的是什么?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词人作词的时间和原因,总领全篇。
2.上阙开篇,词人连续对青天发问,有什么表达效果?
词人开篇的连续发问,写出了他对人生不同境界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苦闷和对人世繁华的留恋。
3.词人问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想“乘风归去”却“又恐”,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怎样的心理?
词人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绝弃人世,飘然归去,他又犹豫了。“欲”和“恐”两个字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而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词人想回到朝廷中却又害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的矛盾心理。
4.“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①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
②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
③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④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5.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6.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几句词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一轮圆月高高地悬挂在寂静的夜空,洒下一片清辉,拂拭着赭色的楼宇。星移斗转,月光低低地泼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辗转反侧的我,我久久无眠,内心满是对亲人的思念。
7.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认识到了这一点,词人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一面。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最真诚的祝福。这既是词人的自我安慰,又是对亲人的劝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表现了词人洒脱豁达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豪迈情怀。
9.在设计“欢饮达旦”这句的朗读时,同学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用“热切高昂”的语调,有人认为应该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请你结合词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给出朗读设计的建议并陈述理由。
示例1:舒缓低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含蓄地写出了苏轼想回朝廷施展抱负,又畏惧党派之争,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的困惑;还有他与弟弟不相见已久,心中满含无限的思念。词人的情绪是沉郁的,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示例2:热切高昂。“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苏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告诉自己在地方上做官也可以有所作为的乐观心态。“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意识到不能团圆是人生的常态,不再悲观,发出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热切高昂”的语调。
10.《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上片,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
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
下片开始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为议论,情感通透而豁达。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词人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这首词,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写出了深邃的哲理趣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水调
歌头
热爱生活
乐观旷达
明月
上阙:望月问天
下阙:怀人问月
宫阙
月圆
人合
借景抒情
议论升华
想象
联想
积累拓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