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机械波和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和机械波都能产生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现象
B.?波源停止振动,机械波立即停止传播,电磁波能继续传播
C.?机械波和电磁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波速保持不变
D.?机械波和电磁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波长保持不变
2.分析下列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分别属于声波的(?? )
①“闻其声而不见其人”;
②夏天里在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
③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
④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
A.?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B.?折射、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C.?衍射、反射、多普勒效应、干涉?????????????????????????D.?折射、衍射、多普勒效应、干涉
3.如图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设两列波的周期均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刻O处的质点正处在平衡位置
B.?M、P两处的两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
C.?随着时间的推移,M处的质点将向O点处移动
D.?从此时刻起,经过 14T ,M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且此时位移为零
4.如图所示是利用水波槽观察到的水波衍射图象,从图象可知(?? )
A.?B侧波是衍射波??????????????????????????????????????????????????? B.?A侧波速与B侧波速相等
C.?增大水波波源的频率,衍射现象将更明显???????????D.?增大挡板之间的距离,衍射现象将更明显
5.如图所示,a、b、c、d是均匀媒质中x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m、4m和6m.一列简谐横波以2m/s的波速沿x轴正向传播,在t=0时刻到达质点a处,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3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b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s????????????????????B.?在t=5s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处
C.?在t=5s时刻质点c恰好到达最高点??????????????????????D.?当质点d向下运动时,质点b一定向上运动
6.水波通过小孔,发生一定程度的衍射,为使衍射现象明显,可以(?? )
A.?增大小孔尺寸,同时增大水波的频率??????????????????B.?增大小孔尺寸,同时减小水波的频率
C.?缩小小孔尺寸,同时增大水波的频率??????????????????D.?缩小小孔尺寸,同时减小水波的频率
7.如图,振幅相同的两列波相遇,形成了的稳定干涉图样,某时刻干涉图样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两列波的频率不一定相等
B.?P,N两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M点始终处于波峰
C.?质点M将沿波的传播方向向O点处移动
D.?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质点M将到达平衡位置
8.两个振动情况完全一样的波源S1和S2相距6m,它们在空间产生的干涉图样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振动加强的区域,虚线表示振动减弱的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波源的振动频率一定相同????????????????????????????????B.?虚线一定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处
C.?两列波的波长都是3m?????????????????????????????????????????D.?两列波的波长都是1m
9.如图所示,S1、S2 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的相位及振幅均相同。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在某一时刻它们所发出的波 的波峰和波谷,关于图中所标的 a、b、c 三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 质点振动减弱,b、c 质点振动加强
B.?a 质点振动加强,b、c 质点振动减弱
C.?再过 T/4 后的时刻,b、c 两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将减弱
D.?a 点一直在平衡位置,b 点一直在波峰,c 点一直在波谷
10.关于波的衍射,正确的是( )
A.?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B.?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很明显
C.?孔越大,则衍射现象越明显
D.?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11.在水波槽里放两块挡板,当中留一窄缝,已知窄缝的宽度为0.5cm,所用水波的波长为5cm,则如图所示的衍射图样中正确的是(?? )
A.?????????????????????????????B.?????????????????????????????C.?????????????????????????????D.?
12.两列波相叠加发生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得到了干涉图样,以下关于干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列波的频率一定相等,振幅不一定相等
B.?这两列波的频率不一定相等,振幅一定相等
C.?振动加强的区域与振动减弱的区域总是互相间隔的
D.?振动加强的区域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的区域始终减弱
13.消除噪声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各种高速气流的过程中都发出噪声,干涉型消声器可以用来削弱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干涉型消声器的结构及气流运行如图所示.产生的波长为λ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在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们分别通过r1和r2的路程,再在b处相遇,即可达到削弱噪声的目的.若△r=r2﹣r1 , 则△r等于(?? )
A.?波长λ的整数倍??????????B.?波长λ的奇数倍??????????C.?半波长 12 λ的奇数倍??????????D.?半波长 12 λ的偶数倍
14.在均匀弹性介质中,S1、S2是两个振动步调总相同的相干波源. 如图所示,在S1、S2的连线上S1A=AB=BC=CS2 , 且都等于半波长.由此可知(?? )
A.?B 点振动总是最强,A,C 总是最弱???????????????????? B.?B 点振动总是最弱,A,C 总是最强
C.?A,B,C 点的振动总是最弱??????????????????????????????? D.?A,B,C 点的振动总是最强
15.如图所示,波源S从平衡位置开始上、下(沿y轴方向)振动,产生的简谐横波向右传播,经过0.1s后,沿波的传播方向上距S为2m的P点开始振动.若以P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起点,P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源S最初是向上振动的
B.?该简谐波的波速为20m/s
C.?该波的波长为 84n+1 m(n=0,1,2,…)
D.?该波通过宽度约为1m的缝隙时,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二、填空题
16.在张紧的两端固定的弦上,满足弦长等于________,就能形成驻波.弦上的波被分成几段,每段两端的点始终是静止不动的,称为________,每段中各质点以相同的步调上、下振动,中间点振幅最大,称为________.
17.如图所示,S为波源,M、N为两块挡板,其中M板固定,N板可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A点没有振动,为了使A点能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波源的频率,也可以将N板________(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一些.
18.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波源S1、S2产生的波叠加,某时刻形成的干涉图样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a、b、c三个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从该时刻起,经过 14 周期,它们中位移为零的点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9.如图所示,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有S1和S2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的频率、振动方向均相同,且振动的步调完全一致,S1与S2之间相距为4 m,若S1、S2振动频率均为5 Hz,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 m/s,B点为S1和S2连线的中点,今以B点为圆心,以R=BS1为半径画圆.
(1)该波的波长为多少?
(2)在S1、S2连线上振动加强的点有几个,它们距S1的距离为多少?
(3)在该圆周上(S1和S2两波源除外)共有几个振动加强的点?
20.如图1所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相遇.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c和f分别为ae和bd的中点,则:
(1)在a、b、c、d、e、f六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振动减弱的点是________.
(2)若两振源S1和S2振幅不相同,此时位移为零的点是________.
(3)在图2中画出此时刻ace连线上,以a为原点的一列完整波形,标出e点.
21.如图所示,A处放一频率为40Hz的音叉,经过橡皮管ACB和ADB连通到B处,在B处完全听不到音叉振动的声音,已知管ACB的长度为0.4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20m/s,求:
(1)声波的波长;
(2)管ADB的长度至少为多少米?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 A
A. 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电磁波和机械波都能产生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现象,A符合题意;
B. 如果机械波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仍将继续传播,B不符合题意;
CD. 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波速发生变化,但频率不变,频率由波源决定,根据 v=λν 可知,波长改变,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 C
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属于声音的衍射;夏天里在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属于声音的反射;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属于波的多普勒效应;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属于声音的干涉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 D
A.由图知O点是波谷和波谷叠加,是振动加强点,此时刻质点振幅最大,不处在平衡位置。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M点是波峰和波峰叠加,是振动加强点,不始终处在平衡位置。P点是波谷和波峰叠加,由于两列波振幅相同,所以始终处在平衡位置。B不符合题意;
C.振动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逐流”,C不符合题意;
D.此时刻, M处的质点在波峰,经过 14T ,到达平衡位置且此时位移为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 B
A.档板左边是衍射波的波源,A不符合题意;
B.在同一种介质水中,机械波的波速相等,B符合题意;
C.波速不变,增大水波波源的频率,水波的波长将在减小,而挡板间距没变,所以衍射现象将没有原来的明显,C不符合题意;
D.在波长没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挡板间距,衍射现象将没有原来的明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 A
由于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3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可知振动周期为T=4s,则质点b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也为4s,选项A符合题意; ad间距离为x=12m,波在同一介质中匀速传播,则波从a传到d的时间为 t=xv=122s=6s ,即在t=6s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处.故B不符合题意.波从a传到c的时间为 t=xv=2+42s=3s ,则在t=5s时刻质点c已振动了2s,而c起振方向向下,故在t=5s时刻质点c恰好经过平衡位置向上.故C不符合题意.该波的波长:λ=vT=2×4=8m,而bd之间的距离:x′=4+6=10m=5λ/4,所以当质点d向下运动时,质点b不一定向上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 D
当孔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大,甚至比波长更小时,能发生明显衍射。为使衍射现象更明显,可以缩小小孔尺寸,增大水波的波长,据 v=λf ,知应减小水波的频率,D对。
故答案为:D
7. D
要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需要频率相等的相干波源才可以,所以这两列波的频率一定相等 A不符合题意;P、N两点是波谷和波峰叠加,由于振幅相同,位移始终为零,即处于平衡位置,M点是波峰与波峰叠加,是加强点,则M点随时间在平衡位置两侧来回振动,并不是一直处于波峰的位置,B不符合题意;振动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逐流”,C不符合题意;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质点M从波峰运动到平衡位置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 A
A.发生干涉的条件是频率相同。A符合题意;
B.虚线是振动减弱的区域,则一定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B不符合题意;
C D.由图可知波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3个波长,所以两列波的波长都是2m。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 A
ABC、a质点处是两列波波峰与波谷叠加的地方;振动始终减弱的;而b、c质点是两列波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叠加的地方;振动始终加强.A对;BC不符合题意;
D、因为两个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同、振幅相同;所以a点静止不动;一直在平衡位置.b、c两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但它们仍在振动;位移随时间周期变化;不是静止不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 D
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如果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C
解:窄缝宽度0.5 cm明显小于水波波长5 cm,符合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且水波是以水中“某点”为中心的弧线,且波长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2.B
解:A、要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等,且振幅不一定相等,A正确,B不正确; C、介质中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总是互相间隔的,C正确;
D、在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的区域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的区域始终减弱,D正确;
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13. C
解:A、B、根据干涉特点知,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此点为振动增强点,而消除噪声不能加强,故AB均错误;
C、D、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此点为振动减弱点,本题为消除噪声,要减弱声音,所以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D
解:已知S1A=AB=BC=CS2= λ2 ?(λ为波长),则两波到B点的路程相等,则该点是振动加强点;而两波到A点的光程差为一个波长,则也是振动加强点;两列波到C点的光程差也为一个波长,则此点也是振动加强点.因此A、B、C三点的振动都总是最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B
解: A、由P质点的振动图象可知P质点的起振方向向下,则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也向下,故A错误;
B、该简谐波的波速为 v= SPt = 20.1 m/s=20(m/s),故B正确;
C、由振动图象知,波的周期为T=0.4s,而λ=vT=20×0.4=8(m),故C错误;
D、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的波长,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故该波通过宽度约为1m的缝隙时,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半波长的整数倍;波节;波腹
解:根据驻波的产生以及特点知:两列传播方向相反、振动方向相同、振幅相同、频率相同的平面简谐波叠加会形成驻波.同相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反向点振幅为0,称为波节. 故答案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波节、波腹.
17.减小;向上
解:由题意可知,当减小波源的频率,从而使波长增大;或移动N使狭缝的距离减小,即将N极向上移动一些,都可以使衍射现象更加明显. 故答案为:减小,向上.
18.b;abc
解:S1、S2是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波源,产生的波向四周传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所以a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b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c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因此振动始终加强点是b; 再过 14 ?周期a是平衡位置与平衡位置相遇,位移为零,
b是平衡位置与平衡位置相遇,位移为零,
c是平衡位置与平衡位置相遇,位移为零,
所以位移为零的点是abc;
故答案为:b;abc.
三、综合题
19. (1)解:由公式λ= vf ,
得λ= 10m/s5Hz =2 m
(2)解:S1、S2之间恰好有2个波长,由对称性可直接判断B点为加强点,A、B、C三点分别为S1、S2连线的等分点,由图形可知,AS2-AS1=λ,CS1-CS2=λ,A与C两点也为加强点,故在S1、S2连线上有3个加强点分别为:
AS1= λ2 =1 m,BS1=λ=2 m,CS1= 32 λ=3 m.
(3)解:A、B、C三点为振动加强的点,过A、B、C三点作三条加强线(表示三个加强区域)交于圆周上A1、A2、B1、B2、C1、C2六个点,显然这六个点也为加强点,故圆周上共有六个加强点
(1)利用波速和频率可以求出波长的大小;
(2)利用两个波源之间的距离结合对称性可以判别ABC三点都是加强点,利用距离和波长的关系可以求出对应的距离;
(3)利用加强点和波源的距离作出加强线,和圆周的交点也是加强点。
20. (1)ace;bdf
(2)cf
(3)解:
解:(1)由图可知:a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点,而b、d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e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由于当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加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振动加强的点的连线上的c点也是振动的加强点;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减弱,所以振动加强点是a与e,振动减弱点是b、d;f在振动减弱的连线上,因此c是振动加强点,而f是振动减弱点;(2)若两振源S1和S2振幅不相同,波峰与波谷相遇的位移不为零,平衡位置相遇为零,此时刻位移为零的点是:c、f.(3)在图2中画出此时刻ace连线上,以a为原点的一列完整波形,如图:
故答案为:(1)a c e,b d f;(2)c f (3)
两列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当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加强,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减弱,则振动情况相同时振动加强;振动情况相反时振动减弱,从而即可求解.
21. (1)解:根据公式 λ=vf = 32040 =8m
答:声波的波长8m
(2)解:由波的干涉原理, lADB?lACB=λ2
所以 lADB=lACB+λ2 =0.4+4=4.4m
答:管ADB的长度至少为4.4米
根据公式 λ=vf ,结合波速与频率,即可求解波长,再由干涉原理,当光程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即为振动减弱,从而即可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