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
解题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知人论世
鲁迅 1881-1936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彷徨》:收集1924——1925年的小说, 《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共11篇。
《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补天》等等。
作品简介
小说集
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回忆性散文。
作品简介
散文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1924年2月7日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音诵读
{0E3FDE45-AF77-4B5C-9715-49D594BDF05E}寒暄
渣滓
唾弃
咀嚼
送灶
炮烙
蹒跚
牲醴
陈抟
窈陷
一瞥
不更事
朱拓
草窠
驯熟
荸荠
蹙缩
俨然
xuān
zào
tuán
tà
bí qí
jǔ jué
zǐ
páo luò
yǎo
kē
cù
lǐ
tuò
pán shān
piē
xùn
yǎn
gēng
{0E3FDE45-AF77-4B5C-9715-49D594BDF05E}呜咽
歆享
醉醺醺
执拗
沸反盈天
惴惴
咬文嚼字
踌躇
胆怯
负疚
窥探
怔怔
形骸
间或
两颊
一轮桌帷
监生
讪讪
yè
yíng
qiè
hái
wéi
niù
xīn
zhuì
jiù
jiàn
jiàn
chóu chú
xūn
jiáo
kuī
jiá
shàn
zhèng
聪明的同学们,请问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倒 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在情节安排上,设置悬念,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在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文本梳理
?
冬初之时
苦难
希望
时间
初春之时
秋季之时
迎春之时
丧夫逃离初到鲁镇
?
?
?
?
?
?
?
得到答案
凄惨死去
拿出草稿纸,画好坐标轴,找出情节节点
?
冬初之时
苦难
希望
时间
初春之时
秋季之时
迎春之时
丧夫逃离初到鲁镇
?
婆婆寻来
被迫改嫁
?
卖力干活
得到认可
?
育有一子
生活幸福
?
丧夫丧子
重回鲁镇
?
捐建门槛
愿获救赎
?
沉重打击沦为乞丐
?
得到答案
凄惨死去
人物分析
祥林嫂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死者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亲属
身份
遗产
寡妇、女佣人、改嫁的女人、乞丐
女
无
26/27—40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祥林嫂
祥林嫂肖像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极度悲伤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精神麻木
初到鲁镇
眼睛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祝福被拒
行乞
问死后有无灵魂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
不同的境遇下,祥林嫂的眼睛有何变化,并对比这些变化,找出这些变化的原因。
初到鲁镇
眼睛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祝福被拒
行乞
问死后有无灵魂
顺着眼
顺着眼,有泪痕,眼光没之前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直着眼
围着大黑圈——分外有神
失神,眼睛深陷
瞪着的眼睛,
眼珠间或一轮
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眼神的变化实际上清楚地折射了祥林嫂精神的变化。她由最开始的安分守己、到后来的心怀痛苦,再到一次次被人打击之后的失望,直至绝望。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他对祥林嫂亦是如此吗?
抗争表现
逃
撞
捐
问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死前问我鬼神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未果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被迫害的人物,以至被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所吞噬。
我做过很多次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拯救自己。
祥林嫂抗争的到底是什么?是封建礼教吗?
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以死抗争,再嫁后一直有很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始至终都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如果要说她所作的举动有反抗的话,她反抗的只是自身的命运而已。
所谓世间
是谁造成了祥林嫂死亡的悲剧?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我
庙祝
鲁镇的男男女女
大伯(第二个丈夫的哥哥)
?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影响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①
卫老婆子
②
被卖改嫁
夫家大伯
③
婆婆
④
钳制精神
剥削金钱
掠夺财产
剥夺人身自由
再到鲁镇
柳妈
⑤
鲁镇的闲人
⑥
寂然死去
“我”
⑦
鲁家的短工
⑧
精神恐吓
嘲笑打击
增加其痛苦
毫无同情心
祥林嫂没有了容身之所、立足之地,且感受不到丝毫温暖和同情,最终在肉体的饥寒交迫和精神的饱受摧残中绝望死去。
这些人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的人心、愚昧的思想、吃人的封建礼教,最终杀死了祥林嫂。
小结与回顾
情节结构
现实
回忆
现实
序幕
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
情节
内容
倒叙
一(1 ~ 33):故事的序幕和结局,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主人公的死作为开头,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也突出了整个作品的悲剧气氛。
二(34 ~ 53):故事的开端,写祥林嫂初到鲁镇,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快、善良。
三(54 ~ 65):故事的发展,写祥林嫂被“卖”再嫁。
四(66 ~ 111):故事发展的高潮,写祥林嫂再到鲁镇。
五(112):故事的尾声,写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
以“祝福”为标题的作用
1、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祝福的热闹场景与祥林嫂的悲凉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2、“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