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7 08: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潮汕地区节日习俗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节
重阳节
......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潮汕地区节日习俗的了解中,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及潮汕地区节日习俗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一、政治篇
春节
春节又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的起源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岁朝欢庆图》
春节的变迁
春节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各个地区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潮汕地区的节日活动更是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春节
演讲者:林静妍
编辑:林静妍
为人要一日三省
(打一传统节日)

潮汕习俗——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当举家欢聚一起,整个房间弥漫
着年味和亲情,这是对团圆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家风最好的传承。
潮汕习俗——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年画
春联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节,不仅仅是大家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葛然回首,中华文明源远长流。做人的道理值得一生去探究,去追求,勤奋的脚步永不止步!
我们的收获
一、政治篇
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
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变迁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 午 节
演讲者:方溢钊 陈培瑜
编辑:方溢钊
好了,那么接下来是我们的
Show Time
嘿,大家好,我是~~~不说了,问大家1个闭着眼睛都能想出来的问题寻常问题!
端午节的习俗有


)。
吃粽子、鸡蛋; 插艾草、菖蒲;佩戴五彩线、香囊;饮雄黄酒;悬钟馗像;赛龙舟……
端午节节日的习俗:
食粽子、鸡蛋; 插艾草、菖蒲;佩戴五彩线、香囊;饮雄黄酒;悬钟馗像;赛龙舟等。
是不是看完口水流个不停勒
鮀江街道桥头社区,素有“龙舟村”之称,每年均会在村中的胡厝池举行龙舟赛。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桥头社区一直有赛龙舟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至今约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中期,村里花钱请能工巧匠造了两艘龙舟,每年端午节,两艘龙舟在村内池塘中角逐,气氛热烈;十几年前,村里老人们提议再造龙舟。大型的龙舟船称为“长龙”,可容纳17对半桨,再加上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一人掌舵,整艘龙舟可坐38人;“短龙”亦可容纳20人。
按照村中习俗,参赛队员均是本村村民,由各家各户分别派出1~2名男性代表参加,包括村里面的青中老年三代。但因为传统习俗的原因,村里的女性是不可以参加龙舟赛和不能触摸龙舟的。在赛龙舟之前,参赛村民要举行祭祀龙头仪式,准备着“龙头下水”。祭祀过后,村民们才将龙头装在龙船上,比赛龙舟方正式开始。
我们的收获


经过这一次的资料收集和课件制作。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潮汕文化的魅力。
不管是本地的同学还是从别的地方来到潮汕的同学,我们都以最热情的方式来学习潮汕传统节日的知识。
结束
谢谢大家
白白
指导老师:林婉霓
一、政治篇
七夕节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节日的传说: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

演讲者:翁欣苗 张佳锐
编辑:张佳锐
节日的风俗:
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为牛庆生、拜魁星等。
穿针乞巧
吃巧果
剪纸彩绣
潮汕人的七夕节既沿循中国历史文脉而又别具地方特点,其中既有包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重孝美德的“走仔节”,又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拜公婆”、“出花园” 等习俗。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一般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这一出花园礼俗蕴含了多重意义:一是孝悌,通过筵请族亲,让孩子懂得感恩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与呵护;二是乞巧,通过吃公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寄望儿女成年后能出类拔萃,成为栋梁之材;第三是通过拜公婆仪式,宣告烂漫孩童时代的结束,必须逐渐学会明白世情俗理。
因此,“出花园”不仅是潮汕地区具有特色的风俗之一,也是孩子成长的界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故“出花园”礼也称成人礼。
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次查阅关于七夕节的资料,我们了解了七夕节的起源,七夕节的传说,以及一些潮汕地区特有的习俗,如:走仔会、拜公婆、出花园等。
一、政治篇
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节
演讲者:林涣捷、陈沛鈺
编辑:黄宝仪
Mid-Autumn Festival
潮汕的中秋节与别处的不同
潮汕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
潮汕的中秋节与别处的不同
燃塔是一种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戏活动。它起源于何时尚不可知,不过清代潮州各县、府志对此也都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
【村里人真会玩
播放中秋节视频
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一次的资料搜索和制作PPT,我们了解到了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传说、潮汕中秋节与别处不同的风俗特点,更深刻地体悟到节日的文化魅力。
谢谢大家
1.中国的节日是按照什么历法来计算的?
A 公元纪年
B 伊斯兰纪年
C 农历(阴历)
D 无所谓,什么时候过都行
C
抢答环节
2.下面哪个节日和纪念屈原有关系?
A 春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重阳节
C
抢答环节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是哪一节日?
A 七夕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D
抢答环节
4.“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写的是哪一节日?
A 七夕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C
抢答环节
5.“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
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
写的是哪一节日?
A 七夕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D
抢答环节
6.“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写的是哪一节日?
A 七夕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B
抢答环节
7.“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写的是哪一节日?
A 七夕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春节
C
抢答环节

当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大碰撞,你如何选择?
小组讨论
作业:
1.当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大碰撞,你如何选择?
2.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
(以“我的感悟与思考”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感悟,写于300格)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是哪一节日?
A 七夕节 B 端午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C
抢答环节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重阳节
据现存史料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