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7 08: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又分别是什么?
春节,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祭祖活动。西周初年新旧岁交替之际庆丰收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被普遍认为是春节的雏形。西汉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呈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易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的变迁:
春节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我们河北当地的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备年货、清扫庭院、大年三十要贴春联、晚上要吃年夜饭、看春晚。
大年初一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拜年给压岁钱!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 、放风筝、等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变迁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清明节变迁
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祖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缅怀先烈 7.插柳 8.植树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延续历史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对待外来节日不能一味热捧,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我们首先应有个清楚的认识,分清主次。身为中国人,我们于情于理首先应该立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于外来节日,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浅尝即止,可以过,但切勿“痴迷”。同时,通过外来节日火爆的现象探寻探寻其本质,找出它们对于发展传承我国节日文化有利的一面,毕竟中话文化本身就是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节日的精华,也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