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5 17: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背诵文章内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通假字
1、衡于虑 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读bi,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这) 2、饿其体肤 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
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朗读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行/拂乱其所为
理解性默写
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中心:
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3、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7、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9、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思维发散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温馨提示:
注意本文的论证结构:个别事例→一般道理→点明论点
注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