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尽管两宋在政治上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在前代基础上得到了空前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千年之变。因此,宋代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情分析】
本节课采用网课教学方式,提前录好课,与学生无互动,这是最大的现实,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播放视频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需要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讲述时又要生动有趣。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尽量注意落实基础,将课本知识落实到位,并补充视频以及图片将其直观化。由于经济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他们更喜欢听人物故事,因此要尽量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方式来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通过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通过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李子柒视频《水稻的一生》导入
教师: 这个视频是来自网红李子柒,她用视频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讲述了水稻的种植故事讲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也引发无数人对田园生活的好奇,那么我们就带着这股浓浓的好奇进入今天本课——宋朝经济发展的故事。
〔讲授新课〕
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掌握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总结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本节课我们分成四个子目录来讲述:分别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农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录的内容,归纳出农业发展的表现:
(一)表现
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两方面入手。
引进新品种——越南占城稻
思考问题:为什么占城稻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我们可以从已知材料和课本去分析,占城稻耐旱早熟且适应性强以及政府大力推广是占城稻能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的原因
出现新的技术和工具——复种技术和秧马
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代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出示宋代经济分布图,找到苏州与湖州的地理位置)
苏湖指的是苏州与湖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苏州与湖州丰收了,天下也就富足了,而深层次的意思是苏州与湖州、常州属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说明太湖地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粮仓。
经济作物发展情况,在宋代茶树和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的种植从南往北推进
在归纳宋代农业发展表现后,请思考: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二)原因
1.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2.技术的提高和区域的拓展;
3.政府重视发展生产;
4.人民的辛勤劳动。
(设计意图)第一子目录知识首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宋代农业发展表现,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原因,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过渡:宋朝在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手工业,看看宋朝在手工业方面有哪些成就?
手工业的兴盛
手工业集中在三个部门: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
纺织业
展示图片:蜀地丝织品、棉毯、黄道婆,讲述宋代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情况。
制瓷业
展示五大名窑图片,播放视频《航拍中国》了解景德镇的故事
看完视频后归纳:1.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造船业
展示图片并向学生讲述
1.三大造船业中心分别是广州泉州明州
2.东京郊外有着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与此同时到南宋时期,造的海船又大设计合理,还配备了指南针,这在当时的世界航海领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提问:宋代造船业的发达与什么有关?
商业贸易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造船业进步。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分别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讲述宋朝在手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带领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知识点,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商业的繁荣
城镇贸易
出现了许多商业性的大城市,最大的是东京和杭州
播放视频《清明上河图》
打破市坊界限,营业时间更长
出示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提问:如果是你,你愿意生活在唐长安城还是北宋东京城呢?请说出理由?
在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我们称之为草市。
海外贸易
出示宋代海外贸易图
1.广州、泉州是闻名的大商港
2.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3.海外贸易范围广
纸币交子的出现
教师问:纸币的名称?产生的时间?地点?
情景体验:商人的苦恼
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体会纸币的优点与作用
小结:用图表的形式,归纳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并与学生一块完成集中区域:
类别
表现 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都市商贸
海外贸易
货币
完成表格后,得出结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集中区域集中在中国的南方,从而引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设计意图:一方面对前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做一个总结,利于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同时又为下一个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做铺垫。
经济重心的南移
含义与过程
经济重心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中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提问并思考:有哪些证据表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一是宋初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二是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三是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人80%来自淮河以南,“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四是农业、手工业集中在南方;五是商业城市南方多于北方
与学生一起回顾,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时期: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初步开发
唐中期: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完成南移
原因
结合材料,概括南方经济发展(南移)的原因?
1.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劳动力充足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动
〔知识延伸〕
提问: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
(5)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
【板书设计】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一)表现
(二)原因
二、手工业的繁荣
(一)纺织业
(二)制瓷业
(三)造船业
三、商业的繁荣
(一)城镇贸易
(二)海外贸易
(三)货币变化——纸币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含义与过程
(二)原因
【课堂小结】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北方战乱频繁和大量人口的南移,导致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