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做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他们内在的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有直观感知—概括特征—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的牙膏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图形,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生:回答。
师:(让学生一一说出图形的名称)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我们又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
师:生活中除了这些平面图形,还有一些这样的物体,有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呢?(课件)
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面和刚才的平面图形,你会发现它们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生:(回答)
师:像这样有多个面组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又叫做立体图形。(课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棱、顶点的初步认识。
师:长方体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现在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方面入手,首先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板书:面、棱、顶点)
(1)课件演示面、棱、顶点的形成。
(2)根据自学指导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课件演示)
结论: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辨别是非。(课件演示)
3、动手实践,将棱分类。
小组合作:
(1)选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2)观察长方体框架并讨论: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分成几组?
(课件演示分类过程)
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按长、宽、高,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长、宽、高为一组,12条棱又可以分为几组?
(二)认识正方体。
1、 什么叫做正方体?(课件演示)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课件演示关系图)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2、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四、拓展提高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展示。
五、全班小节: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学法、兴趣)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