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
《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作品简介
“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传》。”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最智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最义
《水浒传》
施耐庵
最奇
《西游记》
吴承恩
最情
《红楼梦》
曹雪芹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时期的小说家。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代表作:《水浒传》
名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作品简介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官逼民反,替天行道”是主线,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
1、《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
艺术成就
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众多英雄好汉,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等即为其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向长江大河,终于汇合成滔天洪流,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
2、《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3、《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解题
接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这是清初金圣叹的删节本。原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林教头:即林冲,原是北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风雪:指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
山神庙:指人物活动场所。
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
这一回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有决定意义的一回,在林冲的性格刻画上具有重要意义。
东京岳庙
白虎堂
野猪林
草料场
前情后事
风雪山神庙
雪夜上梁山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沧州遇旧
酒店密谋
小二生疑
询问实情
买刀寻敌
重拨差使
草厅交接
用心照料
身寒沽酒
庙里借宿
偶听真相
奋起杀敌
情节结构
(1)
(2-5)
(6-9)
(10-12)
明线: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与反抗
暗线:陆谦来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谋害林冲
线索
买刀寻敌
沧州遇旧
接管草料场
雪夜复仇
概括课文开头一段“闲话”的内容?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它对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①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②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作用:插叙这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课文开头一段可算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引子,为以后情节发展作了交代。
情节探究
沧州遇旧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
怒火中烧
急躁刚烈
急迫寻仇
反抗意识
买把解腕尖刀……“三寻”
语言描写
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反抗不坚决委曲求全
动作描写
情节探究
买刀寻敌
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管营派林冲去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惑的,“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被朔风摇撼的草屋时,还想找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来临,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买酒的途中还祈求神明的保佑,这都表现出他随遇而安的思想。生命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草料场火起后,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他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
总结人物性格
豹子头——林冲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八尺。善使“林家枪法”,有万夫不当之勇,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出身武术世家,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
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禁军教头当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
(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2)心地善良,侠义济困。(3)刚强、正直、性急。(4)做事小心谨慎。
软弱忍辱
不思反抗
识破阴谋
激起怒火
得过且过
委曲求全
心有疑虑
随遇而安
委曲求全
清醒认识
手刃仇敌
远上梁山
林冲性格发展的动态曲线
奋起反抗
街头遇旧
买刀寻仇
看守草料场
雪夜复仇
回首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描写的方式
(1)直接描写风雪
(2)侧面描写风雪:
描写人物行动不忘风雪
(人物的动作、感觉)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关于“风雪”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3处)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形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②③两处的“紧”字,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侧面描写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风雪。林冲看到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草料场时,“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虽写的是草屋,但给人的印象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加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的感觉暗写风雪。林冲在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1、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是?
作品中多次提到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1)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喝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他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厅倒塌后,就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2)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倒,林冲无处藏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到塌,林冲就可能被大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虞候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3)正由于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大石头靠住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虞候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许陆虞候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呢。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和传神的,而且是必要的。
文中多次写到“火”,有何作用?
1、推断情节发展。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2、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
“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3、
有利于渲染气氛、映衬人物。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燃起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1、学习本文后,联系《水浒传》的其他部分,思考作者刻画林冲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观点一: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统治阶级分化瓦解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及其壮阔的声势。
林冲不是一个农民,他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造反上山,终于成了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骨干。统治阶级的分化,是封建统治黑暗腐朽的结果,是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激烈的表现。从林冲的思想转变中,我们看到封建统治的分化瓦解和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全面地展现农民革命斗争 的面貌来说,林冲的形象有着别的英雄人物所没有的典型意义。
合作探究
观点二:林冲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和“逼上梁山”的真理。
从林冲这一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和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最后竟被逼得走投无路,有家难回,有国难投,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只能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这就是林冲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观点三:林冲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阴险和卑鄙。
从林冲本来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也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使他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象林冲这样的人尚且不能保障生命安全,无法维持安定生活,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当时社会之黑暗、朝政之腐败就可想而知了。
2、以本文为例,说说作者是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
①把有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刻画。这样不但写出人物的阶级特点、个性特征,而且写出人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作者把林冲置于以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自身的思想矛盾这两种矛盾交织中来刻画。鲜明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③通过一些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沾酒时,作者运用了“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已,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
3、试找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谈谈它们的作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小二为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对草料场的细节描写“将炭火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燃起来……去摸时,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草场失火是人为的。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说明他细心缜密。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致使陆虞候等人站在庙外边肆无忌惮地言语,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真相,完成性格上的转变。
对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又表明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往东走,陆虞候放火从西面而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深化丰富了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让情节的展开更充分合理。
4、课文中哪些地方为下文埋下伏笔?有什么作用?
(1)第1段林冲对李小二说自己“恶了高太尉”,为下文第3段李小二听得来人是东京口音,又听得差拔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后特别留心埋下伏笔。
(2)第4段林冲说陆谦“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为第12段林冲杀掉陆谦埋伏笔。
(3)第5段林冲买把解腕尖刀,为第12段林冲用尖刀杀死陆谦埋下伏笔;
(4)第6段林冲奇怪“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为下文主11段三人透露真相埋下伏笔。
(5)第10段林冲发现火盆内的火种被雪水浸灭,为下文第11段草料场着火系人为纵火埋下伏笔。
作用:这些伏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故事情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相互勾连、相辅相成,构成了及其复杂、完整严密的网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便得文章耐人寻味,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