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7 16: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1.1 实词虚词
2020/01/01
【一】命题热点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
2.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考点指导
一、实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现在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如“河”,古义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存在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浅陋,目光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中又是一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基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基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道”,本义是“道路”,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途径、方法”的意义,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基本义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现举两例:
(1)亡
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灭亡。 国恒亡。
(2)安
①形容词,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宾语,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广”,意为“扩充”。
(4)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活用为动词“打洞”。
(5)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中的“时”,原意是“时间”,这里是“按时”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
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
(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本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意思是“认为这事奇怪”。
4.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如“其真无马邪”(《马说》)中的“邪”通“耶”,加强诘问语气。
二、虚词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3.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4.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   
   
三、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和常用文言虚词积累起来,以便加深理解,运用自如。
2.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文言单字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可组词为“会合”“聚会”。
3.推断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解释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推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根据句意,“战”是动词,只能解释为“打仗”。
【三】真题例析
(2019·济宁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注】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C项中的“见”是通假字,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可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无法表现在外面。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而”表转折,却。A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之相同。B项中的“而”表修饰。C项中的“而”表承接。D项中的“而”可译为“然后”。第3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的能力。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甲文作者通过阐述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而乙文并未洋溢着作者的不平之气,而是洋溢着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德的期望。ABC项正确,故选D项。
【参考答案】1.C 2.A 3.D
?
?
?
?
?
?
?
?
?
?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