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清)蒲松龄
学习目标
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理解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
学习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
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作家作品
蒲松龄
(1640~1715)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乡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一年多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作家作品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作家作品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字词过关
1.宫中尚促织之戏
2.令以责之里正
3.假此科敛丁口
4.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5.冀有万一之得
6.宰严限追比
7.无毫发爽
8.中绘殿阁,类兰若
9.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0.掭以尖草,不出
字词过关
11.以筒水灌之,始出
1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13.窃发盆
1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5.如被冰雪
16.日将暮,取儿藁葬
17.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18.审谛之
19.方首,长胫,意似良
20.惴惴恐不当意
字词过关
21.直龁敌领
22.虫翘然矜鸣
23.翼日进宰
24.献诸抚军
25.无出其右者
26.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27.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字词过关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靡计不施,迄无济。
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
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
字词过关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
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
研读课文
梳理课文情节,请填写下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阶段
事件
人物心理状态
起因
征虫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觅虫、被杖责
“忧闷欲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占卜、得虫
“大喜……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备极护爱……”
失虫,儿死,得虫
“如被冰雪”“怒索儿”“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喜而收之”“惴惴恐不当意”“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献虫,得赏
“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裘马过世家”
你从这个表格,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研读课文
课文情节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曲折离奇
一方面,就事件而言,促织得而复失,失而不得;另一方面,随着促织的得失,成名的心理也是几经起伏,悲喜交加。
从成名心理的变化中你能发现什么?
成名的悲喜完全受一只小小促织的支配。
这恰恰具体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贪官污吏的暴虐。
研读课文
下面是吕毖所著的《明朝小史》中对《促织》这一事件的叙述,请你比较一下,在对素材的处理上,两者有什么不同?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研读课文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
①《野史》为骏马来换
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鸡啄食促织;
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后比喻为“帯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
归纳总结
1)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2)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掲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