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 2020—2021学的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 2020—2021学的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7 20:28: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杜甫情感。
2、了解写作手法,探究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杜甫就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导演,他将自己隐藏起来,用诗默默地、真实地、客观地、艺术地记录着每一个历史细节,却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呈现个观众。杜诗是史,“三吏”是“诗史”代表,《石壕吏》为“三吏”之首,
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导演一起看《石壕吏》如何“实录”了大唐乱世可悲可悯的一幕。
二、学习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杜甫情感。
2、了解写作手法,探究创作风格。
三、
读文知意定基调
1、书声琅琅读准音
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篇文章,声音要洪亮,字音要读准。
生:非常好,这位同学不但声音洪亮而且字音准确,一定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重音强调知文意
学诗歌,我们仅仅读准字音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读出点对诗的理解,如何读出对诗理解呢?我们来试试重读。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读课文,在你认为关键处重读
,读出你的理解。
提问:同学们都重读了哪些字词呢?用一句话说说重读的原因。
预设:(1)一何
强调了吏的残暴
苦强调了老妇人的悲苦。
(2)新:最近

强调妇人的丧子之痛
(3)更:再也


强调了战争的残酷
3、声情并茂悟诗情
我们不仅要重读,除此之外,语速也要放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重读的字词适当地拖一下长音,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我们齐读课文,读出诗人的悲愤与沉郁来。
四、藏问于答记录人物悲伤
过渡: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情节并不简单,用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怒,苦)无论诗怒还是苦,最终还是苦。
聚焦第三段,探究老妇到底有多苦?
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
贫寒之苦:出入无完裙
用心良苦:老妇迫不得已的苦痛,
隐瞒老翁,
维护儿媳,
保住家庭。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体会老妇的悲苦。
过渡:妇人的苦都是在“致词“中体现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妇说的话,有人说老妇前致词的三层意思自己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认为呢?
(不是,全都是“吏呼一何怒”一步步逼出来的,但是作者写的时候隐去了吏的话)
2、请你想象补充老妇与吏之间的对话。
预设:
吏:你们家的男人呢?
老妇: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吏:没有其他的男人了吗?
老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他的母亲呢?
老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吗?老妇:没有了,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作者为什么不把吏的话写出来呢?你觉得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生:不写出来好。写出来虽然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情节也更完整,但却没有了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突出的写法——“藏问于答”。老妇的悲痛之情也在对吏“怒”的隐藏之中更为沉重。
五、藏情于事记录民间悲痛
过渡语:这首诗近乎纯用叙述展开,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之外几乎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那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
请你在文中勾画出叙事性较强的词句,谈谈你的发现。
预设: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有吏夜捉人”一句,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差役的凶残可想而知。
“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写出了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心情刻画了出来。不敢违抗官吏。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叙述了诗人与老翁分别的情形,暗含老翁已被捉去服役。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
师:“暮投”“夜久”“天明”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反映了老妪哭诉了一夜、官吏威逼了一夜,诗人彻夜未眠,这就是当时百姓最真实的生活。
小结: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了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
但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正所谓“尺水兴波,文短情长”。这也是这首诗中杜甫精巧的构思“藏情于事”。
六、藏史于诗记录时代悲剧
过渡语:是啊,作者一向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著称于世,但是诗人面对老妇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却袖手旁观保持沉默?你如何理解杜甫的“沉默”?
背景链接:公元758年的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但安史之乱造成人口损失达三分之二以上,相州一带早已“人烟断绝,千里萧条”,造成征丁艰难。
唐王朝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见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充兵源不可。表明诗人是支持唐王朝这场平叛战争的。
那就支持吏夜捉人吗?作者也是不忍,战争已经让百姓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怎好再来捉人?作者对此深表悲痛与同情。
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深深地同情人民大众,这就是所谓的忧国忧民,但二者都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在这巨大的痛苦中唯有选择沉默。
小结:这是一个苦命的时代。人们生活艰苦,
民不聊生,
百姓不得安居乐业,杜甫用自己的文字为时代留下见证,隐藏了抗议何沉默,用悲悯之心记录了悲伤、悲痛、悲剧。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齐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这样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石壕赋》
少陵野老真性情,
妙笔书尽安史乱。
有吏捉人在夜半,
老翁逾走老妇看

致辞娓娓辛酸泪,
貌似绵绵却不然。
《石壕吏》中少小吏,“藏”于构思巧胜天!
七、作业布置1:
一明一暗叹悲苦,情感难复挂心间。请续写老妇人离去后,
一家人的生活及妇人的军中生活。要求: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作业布置2:
作业设置: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距三门峡约36公里,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如今的石壕村人均收入两千多元,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看到这些变化,你想对老妇一家或者诗人说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