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识别近代有识之士,看他们如何翻卷思想的浪花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故事1距梁启超出生还有33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不久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身在扬州的魏源渡江而来。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万感苍茫”,“倍觉中国官府对外国政事之全然不知”,遂彻夜长谈。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所写的《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当晚,林则徐将书稿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并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他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而作。“
学习行为1:魏源基于什么背景、在哪本书中表达了何种基本思想?用你的历史语汇重新表述魏源思想的含义;并且用现代化史观阐述它的思想价值。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
(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
故事2距梁启超出生还有12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鏖战江南,作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此时正洋务运动兴起,谈洋务者都以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梁启超呱呱坠地时,脱胎于洋务派的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梁启超23岁那年,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就在这时《万国公报》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时,洋务派干将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猛烈批判维新派,反对政治制度改革,此时离“百日维新”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学习行为2:从冯桂芬到张之洞,学西方求变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与魏、林的思想有怎样的师承和发展关系?简述其演化历程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九十年代)
故事3(1890)18岁的梁启超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也结识了33岁的康有为,投其门下,同赴广州万木草堂,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在广州,康有为写下《孔子改制考》等著作。1895年春康梁再次赴京会试,发起“公车上书”。随后梁主持北京《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并赴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充满激情地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要伸民权、设议院。然后,再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8年回京参加变法运动,看到了新出版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深为进化论所折服,7月,他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遂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同在朝廷参政,在频繁的政令颁发中忙忙碌碌。9月政变发生,梁亡命日本,时年26岁, 在日本他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学习行为3:维新思想是否也属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在诸多宣传维新思想的有识之士中,梁的政治主张更直接也更明朗,且影响更广泛。结合教材和本材料,比较康、梁、严的不同主张,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20世纪初)
故事4当90年代京师(北京)嚷嚷着变法的时
候,广东却有一部分人筹划着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运动。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政府”的口号。这部分人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
革命党人,孙中山断发改装,以示与清政府决
裂。当革命派将“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为奋斗目标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参与组建海外
保皇党,创办了《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成为改良派的主将,因其文风的明白晓畅、激情洋溢,影响着一部分知识分子。
学习行为4: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的学习西方、求变革的思想是什么?其实践价值表现在哪里?梁启超在日的作为及其影响,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复杂性何在?
二、帮我理出故事里纷乱的头绪
在梁启超呱呱坠地的19世纪70年代,既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又有了早期维新派的宪政思想;当梁启超20岁出头正血气方刚时,历史进入了90年代,“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开始对阵“君主立宪”的变法思想,有趣的是,“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受到大部分官员和士大夫的赞赏,光绪帝还在1898指示各省广泛刊发,其实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而更激进的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潮已在暗流涌动, “风起于青萍之末”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接近而立之年的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对阵革命思想,由于其学者功底、文章家的水准,同样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架势……
学习行为5:思想的涌动是浪花翻卷千堆雪,交错层叠,而不是单一的线性递进。试将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思想史各切开一个横截面,佐证这一历史认识。
二、帮我理出故事里纷乱的头绪
历史故事里涉及到林则徐、魏源、冯桂芬、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串联起了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期间不同的思想往往呈犬牙交错的状态,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九十年代的时候。但即便犬牙交错,也总有一些新出现的主流思想傲然潮头。
学习行为6:梳理线索(1)划分出晚清思想史的历史阶段(2)每个阶段的主流思想的命名(3)思想史的犬牙交错状态的描述。(4)按照时段与派别、代表人物、主流思想、实践价值四个栏目,制成一张表格并正确填写。
水平目标Ⅰ:了解鸦片战后、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晚清时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
时段与派别 代表人物 主流思想 实践价值
19C40年代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将之付诸实践
19C60年代以后洋务派 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 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器物实践
19C70年代以后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谭嗣同 变法图强以顺应时代潮流;否定专制,实行宪政(君主立宪制)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戊戌变法运动
19C90年代以后革命派 孙中山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指导了辛亥革命
三、助我剖析维新思想的内核
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官制之义乃在伸民权、设议院。 ——梁启超《变法通议》
学习行为7:(1)“朝士“所言”西法”指什么?(2)“言变法者乃纷纷”的直接背景会是什么?(3)作者认为变法的“要其大成”在哪里?指出这一“大成”的实质。(4)这一“大成”在1898年6月演化为哪一政治事件?这一事件的实际结果怎样?
三、助我剖析维新思想的内核
戊戌时期,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梁启超也不例外。
——李华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学习行为8:(1)理解材料中的“国事阽危”和“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历史含义;(2)所谓维新派“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你能找到什么史实作根据?(3)材料中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体现出维新思想的特征是什么?(4)维新派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目标”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水平目标Ⅱ:综合上述两段材料的解析,理解维新变法思想(背景、内容与特点、实质与影响)
三、助我剖析维新思想的核心知识@尝试表述
背景了解: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深。始于七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内容概述:借助传统的经学外衣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实现君主立宪制(新旧杂糅);依据西方的进化论提倡变法图强;并且将民族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起来。
价值分析:它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它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在实践上,它推动戊戌变法的政治运动,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从整个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来看:它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君主立宪制)的递进。
学习行为9:“我”的表述你认可吗?与自己的表述相比较 差异何在?
四、听我讲讲今天的学习故事
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探究晚清时期的思想变迁史时,阅读了梁启超和美国史学家马士的历史记述,呈现了他们的成果,引起了班级里的争辩。
组别 材料 结论
梁启超组 民智开而士气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其人皆在二三十岁之间,虽守旧者日事遏制,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戊戌政变记》 维新思想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材料真实地反映了维新思想在开启民智方面所产生的深广的启蒙价值。
马士组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等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产生了极大反响,但真正接受的人甚少,不少维新派人物也难接受,他的弟子梁启超也偶流疑虑,帝党领袖翁同龢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他的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学派论争几乎淹没了维新变法的主题。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其实是传统学术发展中的浪花;康、梁等维新思想家其实是学问家,维新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思想的不成熟密切相关。
四、听我讲讲今天的学习故事
学习行为10:班上发生争辩,是因为梁启超组和马士组的观点相反还是因为两组的观点和结论有问题?
(1)是否两组观点相反?
(2)这两个组各自的结论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问题是什么?
(3)如果有问题,可以想什么办法,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4)该校高二(1)班的教学故事给你哪些认识历史的方法启示?
水平目标Ⅲ: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懂得理解历史作用的方法。
五、我们一起倾听:历史深处的潮流声响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林则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魏源如此惊叹: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他们开眼看世界了。
19世纪蒸汽机车
五、我们一起倾听:历史深处的潮流声响
梁启超流亡日本两年多以后,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在1900年12月23日发表了评述中国政治命运的文章: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
据材料推断当时的潮流是什么?改革者希望“大清国”如何融入?所谓的“政治灾难”是否发生了?这一“灾难”是什么?
—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进行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流亡日本一百年后,上海社科院李华兴发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戊戌时期,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梁启超也不例外。
当时的世界潮流在“也不例外”的梁启超身上,表现出怎样的中国特征?面对世界潮流, “也不例外”的梁启超表现出怎样的个人品质?
—摆脱不了封建羁绊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振兴国家的使命感
五、我们一起倾听:历史深处的潮流声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但并不意味着他走向“民族振兴、中国发展”的反动。且看他1900年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发表16年后,梁启超参与鼓动的倒袁(世凯)运动结束。同年孙中山偕宋庆龄到海宁。面对惊涛汹涌、万马奔腾的钱塘大潮,孙中山叹为奇观,挥笔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是什么潮流?民主宪政之潮,少年责任之流。
这是历史潮流还是现实潮流?是历史也是现实。
水平目标Ⅳ:人文阅读,自由表达
今天我们何以会在课堂上倾听来自历史的潮流之声
束鹏芳
江苏省大港中学
2012-03-23
看世界、引技术、兴民权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倾听来自历史的潮流之声
束鹏芳
江苏省大港中学
2012-03-23
看世界、引技术、兴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