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2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考生在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所有答案均须做着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民众生活_________,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_________。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zàigēzàiwǔ的即兴表演,_________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①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②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③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④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⑤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⑥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_________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dàfàngyìcǎi,然而,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1.下列一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tòng
yīnB.dòng
yīngC.dòn
gānD.tòng
ān
1C.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载歌载舞大放异彩B载歌载舞大放异采
c栽歌栽舞大放异彩D栽歌栽舞大放异采
2.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息息相关洋洋大观寄予进而
B.休戚相关洋洋大观寄托因而
C.休戚相关蔚为大观寄予因而
D.息息相关蔚为大观寄托进而
3.D;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B.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C.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D.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一些传统艺术被改编得面目全非。
4.A;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
②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
③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④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
⑤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⑥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
A②④⑥③⑤①B.⑤④②①⑥③c.②③⑥④①⑤D.③④②⑥⑤①
5.C
6.综合性学习(4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内涵追踪】
(1)说说下面材料各反映了“仁”所包含的什么文化内涵。(填字母)(2分)
①________: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________: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________: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④________: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A.爱民众 B.爱他人C.爱万物 D.爱亲人
【“仁”行世间】
6.(1)①D ②B ③A ④C(2分)
(2)在“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提出一项倡议。(2分)
示例:开展“仁”思想文化宣讲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示例一: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事活动。示例二: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示例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___,____”写出了诗人处境凄凉却只考虑国家安危的报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映照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是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真情流露。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0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B.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C.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D.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9、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这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译文: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
10、(1)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得分点:“责”“期”“坐”“制”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得分点:“榜”“衢”“闭”“配”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共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1.(3分)C
1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3分)
12.(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数学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13.B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14AD
15.“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
答:
15.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共15分)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长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阅读提示: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成功刻画了一位善于工作的乡镇扶贫干部形象。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发动乡镇干部种树,非要逼老百姓富起来,可见乡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6.C【解析】C项,没有心理描写。
1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这是神态描写,从描写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7.(1)这句运用神态描写,用村民“木着脸“,”袖着手”,生动写出了村民对乡干部的冷漠和不信任,从侧面表现了乡干部扶贫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2)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这是人物语言,分析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个性。)
(2)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乡长改变扶贫思路,方法,体现乡长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脱贫的决心。
18.“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3分)
18.①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②有实干精神。给农民栽了一春天的樱桃树。③为农民着想。帮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④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答一点给2分,答三点给5分)
19.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意及作用。(4分)
19.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车内一阵哄笑”表达了对乡长雷厉风行、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的赞赏;“三个听众都笑”,是对老朱的嘲笑,误以为老朱占了老百姓的便宜;“四个人都笑”则表现出对老朱在扶贫工作中清正廉洁、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肯定和赞许;最后“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表现出对个别群众依赖扶贫的无奈。(4分)②四次“笑”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2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黄石中学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0.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20.A
21.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21.C
22.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4分)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信仰共产主义,这赋予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给予他坚定的意志,他的信仰坚定而强大,帮助他渡过一次又一次人生难关,当他失明时,当他瘫痪时,都是他的信仰支撑他坚持下去,用顽强的毅力和身体的痛苦抗争,成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灿烂的一生。
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尼摩信仰是民主和自由,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他的信仰从来没有改变过,正是对民主和自由的信仰,让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22《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朱德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他本来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军衔和地位,但是他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离开,选择过一种清贫的、艰苦的、漂泊的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指引了他的人生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五.作文(50分)
23.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50分)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习总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给外地工作的爸爸(好朋友,老师,网友。。。。。。)写一封信。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注意书信格式;(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12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2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考生在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所有答案均须做着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民众生活_________,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_________。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zàigēzàiwǔ的即兴表演,_________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①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②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③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④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⑤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⑥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_________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dàfàngyìcǎi,然而,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1.下列一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tòng
yīnB.dòng
yīngC.dòn
gānD.tòng
ān
1C.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载歌载舞大放异彩B载歌载舞大放异采
c栽歌栽舞大放异彩D栽歌栽舞大放异采
2.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息息相关洋洋大观寄予进而
B.休戚相关洋洋大观寄托因而
C.休戚相关蔚为大观寄予因而
D.息息相关蔚为大观寄托进而
3.D;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B.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C.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D.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一些传统艺术被改编得面目全非。
4.A;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
②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
③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④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
⑤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⑥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
A②④⑥③⑤①B.⑤④②①⑥③c.②③⑥④①⑤D.③④②⑥⑤①
5.C
6.综合性学习(4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内涵追踪】
(1)说说下面材料各反映了“仁”所包含的什么文化内涵。(填字母)(2分)
①________: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________: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________: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④________: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A.爱民众 B.爱他人C.爱万物 D.爱亲人
【“仁”行世间】
6.(1)①D ②B ③A ④C(2分)
(2)在“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提出一项倡议。(2分)
示例:开展“仁”思想文化宣讲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示例一: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事活动。
示例二: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示例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___,____”写出了诗人处境凄凉却只考虑国家安危的报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映照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是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真情流露。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0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B.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C.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D.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9、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这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译文: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
10、(1)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得分点:“责”“期”“坐”“制”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得分点:“榜”“衢”“闭”“配”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共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1.(3分)C
1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3分)
12.(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数学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13.B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14AD
15.“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
答:
15.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共15分)
?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长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阅读提示: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成功刻画了一位善于工作的乡镇扶贫干部形象。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发动乡镇干部种树,非要逼老百姓富起来,可见乡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6.C【解析】C项,没有心理描写。
1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这是神态描写,从描写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7.(1)这句运用神态描写,用村民“木着脸“,”袖着手”,生动写出了村民对乡干部的冷漠和不信任,从侧面表现了乡干部扶贫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2)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这是人物语言,分析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个性。)
(2)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乡长改变扶贫思路,方法,体现乡长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脱贫的决心。
18.“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3分)
18.①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②有实干精神。给农民栽了一春天的樱桃树。③为农民着想。帮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④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答一点给2分,答三点给5分)
?
19.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意及作用。(4分)
19.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车内一阵哄笑”表达了对乡长雷厉风行、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的赞赏;“三个听众都笑”,是对老朱的嘲笑,误以为老朱占了老百姓的便宜;“四个人都笑”则表现出对老朱在扶贫工作中清正廉洁、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肯定和赞许;最后“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表现出对个别群众依赖扶贫的无奈。(4分)②四次“笑”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2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黄石中学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0.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
20.A
21.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21.C
22.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4分)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信仰共产主义,这赋予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给予他坚定的意志,他的信仰坚定而强大,帮助他渡过一次又一次人生难关,当他失明时,当他瘫痪时,都是他的信仰支撑他坚持下去,用顽强的毅力和身体的痛苦抗争,成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灿烂的一生。
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尼摩信仰是民主和自由,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他的信仰从来没有改变过,正是对民主和自由的信仰,让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22《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朱德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他本来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军衔和地位,但是他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离开,选择过一种清贫的、艰苦的、漂泊的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指引了他的人生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五.作文(50分)
23.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50分)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习总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给外地工作的爸爸(好朋友,老师,网友。。。。。。)写一封信。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注意书信格式;(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2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考生在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所有答案均须做着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民众生活_________,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_________。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zàigēzàiwǔ的即兴表演,_________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①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②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③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④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⑤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⑥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_________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dàfàngyìcǎi,然而,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1.下列一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tòngyīnB.dòngyīngC.dòngānD.tòngān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载歌载舞大放异彩B载歌载舞大放异采
c栽歌栽舞大放异彩D栽歌栽舞大放异采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息息相关洋洋大观寄予进而
B.休戚相关洋洋大观寄托因而
C.休戚相关蔚为大观寄予因而
D.息息相关蔚为大观寄托进而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B.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C.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D.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一些传统艺术被改编得面目全非。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
②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
③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④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
⑤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⑥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
A②④⑥③⑤①B.⑤④②①⑥③c.②③⑥④①⑤D.③④②⑥⑤①
6.综合性学习(4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内涵追踪】
(1)说说下面材料各反映了“仁”所包含的什么文化内涵。(填字母)(2分)
①________: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________: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________: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④________: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A.爱民众 B.爱他人C.爱万物 D.爱亲人
【“仁”行世间】
(2)在“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提出一项倡议。(2分)
示例:开展“仁”思想文化宣讲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出了诗人处境凄凉却只考虑国家安危的报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映照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是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真情流露。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0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B.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C.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D.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译文: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共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1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数学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15.“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共15分)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长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阅读提示: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成功刻画了一位善于工作的乡镇扶贫干部形象。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发动乡镇干部种树,非要逼老百姓富起来,可见乡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这是神态描写,从描写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这是人物语言,分析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个性。)
18.“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3分)
19.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意及作用。(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黄石中学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0.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21.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22.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4分)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信仰共产主义,这赋予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给予他坚定的意志,他的信仰坚定而强大,帮助他渡过一次又一次人生难关,当他失明时,当他瘫痪时,都是他的信仰支撑他坚持下去,用顽强的毅力和身体的痛苦抗争,成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灿烂的一生。
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尼摩信仰是民主和自由,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他的信仰从来没有改变过,正是对民主和自由的信仰,让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五.作文(50分)
23.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50分)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习总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给外地工作的爸爸(好朋友,老师,网友。。。。。。)写一封信。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注意书信格式;(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