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10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0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姓名:
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祝考试顺利★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工业化社会大踏步走来的时候,蓝天、白云、小溪、流泉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jié
zé
ér
yú式的经济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破坏环境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夺饭碗。
________
蓝天变灰天,河水变浊流,森林被乱砍滥伐的事件(
)。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
(
)。
①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的原因,是因为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的。外国人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某记者说,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②只要没有中国的参与,才很难解决。地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村落,谁家的炊烟都可能影响到对方,③这恐怕就是之所以外国记者引起对生态文明关注的gēn
yuán。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④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奏响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织成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伟大目标拍手叫好。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nàn
cuī
B.nàn
chuī
C..làn
cuī
D.làn
chuī
1.D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竭泽而渔
根源
B.揭泽而鱼
根源
C
.竭泽而鱼
根原
D..揭泽而鱼
跟原
2.A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遍地开花
刻不容缓
B.层出不穷
迫不及待
C.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D.遍地开花
迫不及待
3.C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他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改为“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的原因,是因为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②处改为“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才很难解决”。
C.③改为“这恐怕就是生态文明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gēn
yuán”。
D.④处改为“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流泉、秋虫、雨声、鸟鸣融汇成一幅画卷”。
4.C
5.文中划线处有一组句子易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却被某些地方的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人为淡化
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环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及生态文明
⑶温家宝总理曾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⑷然而,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千秋大业的环保大计
A.
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
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5.A
6.综合性学习(4分)
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东楚中学九(1)班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校图书馆有一副对联,由于某同学不小心把下联损坏了,请你根据上联把下联对完整。
上联:藏古今学术
下联:
(2)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6.
(1)聚天地精华(集中外精华,汇中外文明等)
(2)同学们,阅读文学名著,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让“好读书,读好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让我们在中外的名著海洋中遨游吧。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一分,共8分)
2019---2020,是不平凡的两年,疫情肆虐,我们大有“
①
”
之感(《雁门太守行》),但是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全国之力,很快守得云开见明月,验证了我们人民“②
”(《望岳》)的不畏困难的雄心壮志。同时,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终于如愿以偿了:“
③
,
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斗全球导航,火星探测器也将发射,两会的胜利召开......我们自信伟大的祖国一定会“
⑤
,⑥
(《行路难》)”,也必将正像庄子在《北冥有鱼》中描绘的大鹏那样“
⑦
,⑧
”,前程似锦。
(1)黑云压城城欲摧
(2)会当凌绝顶
(3)安得广厦千万间,(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长风破浪会有时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水击三千里
(8)抟扶摇而上者三千里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三国,蜀将诸葛亮师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日:“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
,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魏王以亮率军远人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
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注释]①武功:武功县,地名。②五丈原:地名,南靠秦岭,北临渭水。③长星:巨星,古人认为长星坠地预示重要人物死亡。④孚: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B.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C.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D.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8.A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司马懿认为渭南是必争之地,否决了将领们提出的驻守渭北的建议。
B.司马懿认为如果诸葛亮向西登上五丈原,那么魏军就平安无事了。
C.司马懿闭门不战,是为了等远道而来,士气正盛的诸葛亮军队出现疲惫不堪之状或异常情况。
D.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百余日后兵败病死,蜀军随即烧掉营帐逃走。
9.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3分,共6分)
(1)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10.
(1)于是领着部队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扎下营地。
(2)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
(2)诸葛亮手下长史杨仪见魏军追来,调转旗帜,擂响战鼓,做出要向司马懿反击的样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
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
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11.C
12.
分析“可怜白发生”在词中的作用。(3分)
12.
(1)这一句在全词写的慷慨激昂的情境下,笔锋陡转,是感情从最高点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浓郁的悲凉色彩。(
一点一分,意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以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为例,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祥。”
(摘编自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移动的文物。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B.
有关自然界的民间传统知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C.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13.A
1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由于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
14.C
15.材料二中关于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面塑作品,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B.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D.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了大众。
15.D
16.大冶刘小红刺绣是传统的汉绣,其作品将苏绣与湘绣的技法融合于自己掌握的汉绣技法中,绣出了许多精美的装饰绣品,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国家已经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述三则材料,能为促进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16.
(1).需要增强人们对大冶刺绣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②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大冶刺绣的传承与创新,为刺绣融入流行元素,借助新兴媒体进行传播与普及。
③锐意创新的同时不忘保护传统,将传统与创新进行有机结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0题(15分)
小铁锤
张中杰
“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大。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赖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内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儿子去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暗线是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变化。
B.
小说运用照应,对比,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儿子进入部队锻炼而成长成熟的的过程。
C.
小说叙述人称为第二人称,叙述顺序为时间顺序,同时采用倒叙写了老家邻居铁匠打铁的情景及为“你”打小铁锤的事。
D.
小说通过讲述儿子前后的的变化,揭示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学会反思,学会鼓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主题。
17.C
18.
“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3分)
“你”引用《竹石》诗句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练的勇气和决心。
19.
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系下列语句。(
每小题3分,共6分)
(1)
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犹如列队的士兵。又力透纸背,似钢铁战士。
(这是描述语言,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得过去?”
(
这是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19.
(1)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儿子回信字迹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变化,突出了儿子做事认真的态度,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力量
(2)通过对“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你”对儿子的关心与深深的担忧,也从侧面体现出你对儿子深深的爱。
“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案略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我校某班举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1.同学们阅读了《水浒传》,下面四位同学在读书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理解,根据原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水浒传》中具体描写的“四贼”:高俅、蔡京、童贯、杨戬都是倒行逆施、坏事做绝的大官僚。
B.《水浒传》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C.《智取生辰纲》中,晁盖、吴用等人分工合作,扮作挑酒汉子的是“白日鼠”白胜,揭酒盖的是“赤发鬼”刘唐,借酒下药的是“智多星”吴用。
D.《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武松三人,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强暴的好汉,其中鲁智深急躁莽撞,嫉恶如仇,主张“救人须救彻底”,是小说中造反精神最为强烈的英雄。
21.D
22.在读书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下列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2分)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
A.这段文字描写鲁智深出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B.这段文字中听到“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然后“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直接烘托出即将出场人物的勇猛和武艺高强。
C.这段文字中“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的反应,直接表现了鲁智深的勇猛,出场惊人。
D.这段文字表现了鲁智深侠肝义胆、胆大心细的性格。
22.C
23.鲁智深的一生不是“闹”就是“打”,甚至“杀人放火”,但最后却得以“解脱”“坐化”,你怎样看待这一结局?请结合《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其他情节加以阐述。
(4分)
23.答案示例:鲁智深一生中虽然是打闹甚至杀人放火,但都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比如大闹桃花村一回,
为救护刘太公的女儿,他委屈自己藏在花轿里,最后抓住小霸王周通暴打一顿,让周通再也没有坏心思。鲁智深完满的结局体现了他惩恶扬善行为的褒扬。
?
?
五.作文(50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童年的记忆,吉光片羽,隽永清新。他是迅哥儿与伙伴捕猹的月夜,是杜小康手捧鸭蛋的热泪,是何满子在河滩上奔跑的脚印,也是你的一首童谣,一次涂鸦,一次游戏,一次欢唱。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童年是我们生命长河中最美的浪花,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弟弟妹妹正处于美好的童年时期,请以“小文”的身份,围绕童年的的主题,自拟题目,给弟弟或妹妹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
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少于600字。
?
?
?
?
?
?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0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姓名:
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祝考试顺利★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工业化社会大踏步走来的时候,蓝天、白云、小溪、流泉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jié
zé
ér
yú式的经济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破坏环境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夺饭碗。
________
蓝天变灰天,河水变浊流,森林被乱砍滥伐的事件(
)。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
(
)。
①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的原因,是因为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的。外国人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某记者说,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②只要没有中国的参与,才很难解决。地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村落,谁家的炊烟都可能影响到对方,③这恐怕就是之所以外国记者引起对生态文明关注的gēn
yuán。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④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奏响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织成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伟大目标拍手叫好。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nàn
cuī
B.nàn
chuī
C..làn
cuī
D.làn
chuī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竭泽而渔
根源
B.揭泽而鱼
根源
C
.竭泽而鱼
根原
D..揭泽而鱼
跟原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遍地开花
刻不容缓
B.层出不穷
迫不及待
C.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D.遍地开花
迫不及待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他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改为“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的原因,是因为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②处改为“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才很难解决”。
C.③改为“这恐怕就是生态文明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gēn
yuán”。
D.④处改为“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流泉、秋虫、雨声、鸟鸣融汇成一幅画卷”。
5.文中划线处有一组句子易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却被某些地方的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人为淡化
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环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及生态文明
⑶温家宝总理曾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⑷然而,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千秋大业的环保大计
A.
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
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5.综合性学习(4分)
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东楚中学九(1)班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校图书馆有一副对联,由于某同学不小心把下联损坏了,请你根据上联把下联对完整。
上联:藏古今学术
下联:
(2)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一分,共8分)
2019---2020,是不平凡的两年,疫情肆虐,我们大有“
①
”
之感(《雁门太守行》),但是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全国之力,很快守得云开见明月,验证了我们人民“②
”(《望岳》)的不畏困难的雄心壮志。同时,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终于如愿以偿了:“
③
,
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斗全球导航,火星探测器也将发射,两会的胜利召开......我们自信伟大的祖国一定会“
⑤
,⑥
(《行路难》)”,也必将正像庄子在《北冥有鱼》中描绘的大鹏那样“
⑦
,⑧
”,前程似锦。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三国,蜀将诸葛亮师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日:“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
,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魏王以亮率军远人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
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注释]①武功:武功县,地名。②五丈原:地名,南靠秦岭,北临渭水。③长星:巨星,古人认为长星坠地预示重要人物死亡。④孚: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B.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C.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D.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司马懿认为渭南是必争之地,否决了将领们提出的驻守渭北的建议。
B.司马懿认为如果诸葛亮向西登上五丈原,那么魏军就平安无事了。
C.司马懿闭门不战,是为了等远道而来,士气正盛的诸葛亮军队出现疲惫不堪之状或异常情况。
D.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百余日后兵败病死,蜀军随即烧掉营帐逃走。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3分,共6分)
(1)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2)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
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
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12.
分析“可怜白发生”在词中的作用。(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以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为例,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祥。”
(摘编自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移动的文物。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B.
有关自然界的民间传统知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C.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1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由于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
15.材料二中关于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面塑作品,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B.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D.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了大众。
16.大冶刘小红刺绣是传统的汉绣,其作品将苏绣与湘绣的技法融合于自己掌握的汉绣技法中,绣出了许多精美的装饰绣品,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国家已经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述三则材料,能为促进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0题(15分)
小铁锤
张中杰
“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大。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赖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内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儿子去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暗线是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变化。
B.
小说运用照应,对比,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儿子进入部队锻炼而成长成熟的的过程。
C.
小说叙述人称为第二人称,叙述顺序为时间顺序,同时采用倒叙写了老家邻居铁匠打铁的情景及为“你”打小铁锤的事。
D.
小说通过讲述儿子前后的的变化,揭示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学会反思,学会鼓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主题。
18.
“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3分)
19.
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系下列语句。(
每小题3分,共6分)
(1)
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犹如列队的士兵。又力透纸背,似钢铁战士。
(这是描述语言,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得过去?”
(
这是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20.
“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我校某班举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1.同学们阅读了《水浒传》,下面四位同学在读书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理解,根据原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水浒传》中具体描写的“四贼”:高俅、蔡京、童贯、杨戬都是倒行逆施、坏事做绝的大官僚。
B.《水浒传》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C.《智取生辰纲》中,晁盖、吴用等人分工合作,扮作挑酒汉子的是“白日鼠”白胜,揭酒盖的是“赤发鬼”刘唐,借酒下药的是“智多星”吴用。
D.《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武松三人,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强暴的好汉,其中鲁智深急躁莽撞,嫉恶如仇,主张“救人须救彻底”,是小说中造反精神最为强烈的英雄。
22.在读书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下列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2分)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
A.这段文字描写鲁智深出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B.这段文字中听到“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然后“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直接烘托出即将出场人物的勇猛和武艺高强。
C.这段文字中“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的反应,直接表现了鲁智深的勇猛,出场惊人。
D.这段文字表现了鲁智深侠肝义胆、胆大心细的性格。
23.鲁智深的一生不是“闹”就是“打”,甚至“杀人放火”,但最后却得以“解脱”“坐化”,你怎样看待这一结局?请结合《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其他情节加以阐述。
(4分)
五.作文(50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童年的记忆,吉光片羽,隽永清新。他是迅哥儿与伙伴捕猹的月夜,是杜小康手捧鸭蛋的热泪,是何满子在河滩上奔跑的脚印,也是你的一首童谣,一次涂鸦,一次游戏,一次欢唱。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童年是我们生命长河中最美的浪花,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弟弟妹妹正处于美好的童年时期,请以“小文”的身份,围绕童年的的主题,自拟题目,给弟弟或妹妹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少于600字。
PAGE
6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0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姓名:
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祝考试顺利★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工业化社会大踏步走来的时候,蓝天、白云、小溪、流泉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jié
zé
ér
yú式的经济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破坏环境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夺饭碗。
________
蓝天变灰天,河水变浊流,森林被乱砍滥伐的事件(
)。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
(
)。
①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的原因,是因为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的。外国人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某记者说,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②只要没有中国的参与,才很难解决。地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村落,谁家的炊烟都可能影响到对方,③这恐怕就是之所以外国记者引起对生态文明关注的gēn
yuán。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④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奏响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织成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伟大目标拍手叫好。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nàn
cuī
B.nàn
chuī
C..làn
cuī
D.làn
chuī
1.D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竭泽而渔
根源
B.揭泽而鱼
根源
C
.竭泽而鱼
根原
D..揭泽而鱼
跟原
2.A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遍地开花
刻不容缓
B.层出不穷
迫不及待
C.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D.遍地开花
迫不及待
3.C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他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改为“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的原因,是因为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②处改为“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才很难解决”。
C.③改为“这恐怕就是生态文明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gēn
yuán”。
D.④处改为“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流泉、秋虫、雨声、鸟鸣融汇成一幅画卷”。
4.C
5.文中划线处有一组句子易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却被某些地方的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人为淡化
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环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及生态文明
⑶温家宝总理曾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⑷然而,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千秋大业的环保大计
A.
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
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5.A
6.综合性学习(4分)
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东楚中学九(1)班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校图书馆有一副对联,由于某同学不小心把下联损坏了,请你根据上联把下联对完整。
上联:藏古今学术
下联:
(2)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6.
(1)聚天地精华(集中外精华,汇中外文明等)
(2)同学们,阅读文学名著,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让“好读书,读好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让我们在中外的名著海洋中遨游吧。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一分,共8分)
2019---2020,是不平凡的两年,疫情肆虐,我们大有“
①
”
之感(《雁门太守行》),但是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全国之力,很快守得云开见明月,验证了我们人民“②
”(《望岳》)的不畏困难的雄心壮志。同时,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终于如愿以偿了:“
③
,
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斗全球导航,火星探测器也将发射,两会的胜利召开......我们自信伟大的祖国一定会“
⑤
,⑥
(《行路难》)”,也必将正像庄子在《北冥有鱼》中描绘的大鹏那样“
⑦
,⑧
”,前程似锦。
7.
(1)黑云压城城欲摧
(2)会当凌绝顶
(3)安得广厦千万间,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长风破浪会有时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水击三千里
(8)抟扶摇而上者三千里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三国,蜀将诸葛亮师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日:“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
,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魏王以亮率军远人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
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注释]①武功:武功县,地名。②五丈原:地名,南靠秦岭,北临渭水。③长星:巨星,古人认为长星坠地预示重要人物死亡。④孚: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B.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C.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D.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8.A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司马懿认为渭南是必争之地,否决了将领们提出的驻守渭北的建议。
B.司马懿认为如果诸葛亮向西登上五丈原,那么魏军就平安无事了。
C.司马懿闭门不战,是为了等远道而来,士气正盛的诸葛亮军队出现疲惫不堪之状或异常情况。
D.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百余日后兵败病死,蜀军随即烧掉营帐逃走。
9.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3分,共6分)
(1)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10.
(1)于是领着部队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扎下营地。
(2)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
(2)诸葛亮手下长史杨仪见魏军追来,调转旗帜,擂响战鼓,做出要向司马懿反击的样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
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
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11.C
12.
分析“可怜白发生”在词中的作用。(3分)
12.
(1)这一句在全词写的慷慨激昂的情境下,笔锋陡转,是感情从最高点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浓郁的悲凉色彩。(
一点一分,意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以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为例,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祥。”
(摘编自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移动的文物。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B.
有关自然界的民间传统知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C.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13.A
1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由于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
14.C
15.材料二中关于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面塑作品,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B.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D.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了大众。
15.D
16.大冶刘小红刺绣是传统的汉绣,其作品将苏绣与湘绣的技法融合于自己掌握的汉绣技法中,绣出了许多精美的装饰绣品,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国家已经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述三则材料,能为促进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16.
(1).需要增强人们对大冶刺绣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②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大冶刺绣的传承与创新,为刺绣融入流行元素,借助新兴媒体进行传播与普及。
③锐意创新的同时不忘保护传统,将传统与创新进行有机结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0题(15分)
小铁锤
张中杰
“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大。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赖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内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儿子去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暗线是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变化。
B.
小说运用照应,对比,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儿子进入部队锻炼而成长成熟的的过程。
C.
小说叙述人称为第二人称,叙述顺序为时间顺序,同时采用倒叙写了老家邻居铁匠打铁的情景及为“你”打小铁锤的事。
D.
小说通过讲述儿子前后的的变化,揭示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学会反思,学会鼓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主题。
17.C
18.
“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3分)
18.
“你”引用《竹石》诗句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练的勇气和决心。
19.
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系下列语句。(
每小题3分,共6分)
(1)
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犹如列队的士兵。又力透纸背,似钢铁战士。
(这是描述语言,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得过去?”
(
这是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19.
(1)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儿子回信字迹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变化,突出了儿子做事认真的态度,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力量。
(2)通过对“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你”对儿子的关心与深深的担忧,也从侧面体现出你对儿子深深的爱。
20.
“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我校某班举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1.同学们阅读了《水浒传》,下面四位同学在读书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理解,根据原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水浒传》中具体描写的“四贼”:高俅、蔡京、童贯、杨戬都是倒行逆施、坏事做绝的大官僚。
B.《水浒传》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C.《智取生辰纲》中,晁盖、吴用等人分工合作,扮作挑酒汉子的是“白日鼠”白胜,揭酒盖的是“赤发鬼”刘唐,借酒下药的是“智多星”吴用。
D.《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武松三人,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强暴的好汉,其中鲁智深急躁莽撞,嫉恶如仇,主张“救人须救彻底”,是小说中造反精神最为强烈的英雄。
21.D
22.在读书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下列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2分)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
A.这段文字描写鲁智深出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B.这段文字中听到“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然后“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直接烘托出即将出场人物的勇猛和武艺高强。
C.这段文字中“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的反应,直接表现了鲁智深的勇猛,出场惊人。
D.这段文字表现了鲁智深侠肝义胆、胆大心细的性格。
22.C
23.鲁智深的一生不是“闹”就是“打”,甚至“杀人放火”,但最后却得以“解脱”“坐化”,你怎样看待这一结局?请结合《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其他情节加以阐述。
(4分)
23.答案示例:鲁智深一生中虽然是打闹甚至杀人放火,但都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比如大闹桃花村一回,
为救护刘太公的女儿,他委屈自己藏在花轿里,最后抓住小霸王周通暴打一顿,让周通再也没有坏心思。鲁智深完满的结局体现了他惩恶扬善行为的褒扬。
五.作文(50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童年的记忆,吉光片羽,隽永清新。他是迅哥儿与伙伴捕猹的月夜,是杜小康手捧鸭蛋的热泪,是何满子在河滩上奔跑的脚印,也是你的一首童谣,一次涂鸦,一次游戏,一次欢唱。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童年是我们生命长河中最美的浪花,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弟弟妹妹正处于美好的童年时期,请以“小文”的身份,围绕童年的的主题,自拟题目,给弟弟或妹妹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
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