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7 17: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体味地坛景语,思考命运,珍爱生命。
二、感受慈母挚爱,心怀愧疚,懂得感恩。
三、学习本文借景抒情、寓理于景的写作艺术。
【教学重点】
一、体味地坛景语,思考命运,珍爱生命。
二、学习本文借景抒情、寓理于景的写作艺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寓理于景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多媒体播放汪峰的MV《怒放的生命》)
同学们,大家知道刚才放的是什么歌吗?——摇滚歌手汪峰的《怒放的生命》,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如鲜花一般在骄阳下怒放,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如此的幸运,这里就有一个人,他的生命可谓充满了坎坷。
(展示作家简介)
他,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8岁中断学业,下乡插队,积劳成疾,
21岁双腿瘫痪;
30岁罹患肾病;
47岁确诊尿毒症。每周三次血液透析。
59岁突发脑溢血去世。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却取得了很多正常人所无法企及的成就,他是一位著名作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生前给我们留下了12卷共350万字的优秀作品,其著作还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球出版。
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接触的作家——史铁生。
二、学习目标
1、体味地坛景语,思考命运,珍爱生命。
2、感受慈母挚爱,心怀愧疚,懂得感恩。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寓理于景的写作艺术。
三、预习检查
识字正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栏()
4、亘古不变()
5、肆意()
6、隽永()
7、恪守()
8、熨帖()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概述课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预设:
(一)我与地坛
(二)我与母亲
五、再读文本,深入探究
(一)品读地坛:
首先,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车辙,走进地坛,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请迅速找出描写地坛景色的语段,它们分别在——
答案预设: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
所有学生齐读第三段从“四百多年里”开始,至“自在坦荡”结束,并思考:这里的地坛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预设:荒芜,冷落。
自由大声朗读第五段中描写地坛景物的段落,看一下这里的地坛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预设:荒芜但并不衰败
默读第七段中描写地坛景物的段落,把握此处地坛景物的特点。
答案预设: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律动。
刚才大家分析得都不错,相信的感觉比我们更敏锐,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作家史铁生看到地坛中的一草一木,又想到了哪些呢?
速读课文,找出集中描写作家思考的段落,它们分别在——第六段、第七段。作家思考了什么问题呢?想明白了没有?
答案预设:
1、关于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2、关于生:人出生了,生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3、关于怎么活:由地坛中的生命可以得到启示:生命不应颓废,应该珍爱生命,活出精彩。
(二)感悟母爱
除了地坛中的一草一木之外,还有一个人的影子,多年以来一直在陪伴着作家,这就是他的母亲,下面,让我们来共同看一下第二部分,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从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中,找出1-3处最令你心有触动的句子,饱含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位听,并说出:你从中看到的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之后,提问3~4位同学给大家展示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播放朗读伴音《江河水》,如果学生朗读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可再示范朗读,使同学们更充分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慈母深情,进而更准确地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
答案预设:
是一位既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聪慧而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总结出母亲的人生哲学,进而引出母亲给“我”的人生启示:
面对苦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无私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强地活下去!
总结:史铁生的生命中,有两个人生支点,地坛教会了作家看透生死,珍爱生命,母亲教会了作家笑对苦难,砥砺前行,正是这两个支点,使得史铁生从轮椅上勇敢地站了起来,站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六、三读文本,由文观“己”
从文中找出1-3处最令你心有触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谈谈你的感想(结合你的人生体验你就更棒了!)
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珍惜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
5、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6、笑对苦难
7、孝顺要趁早
……
尤其是“珍爱生命”,“笑对苦难”,在我们的周围,一直都不缺乏这样的励志典型:
曾经有一个人,他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52岁时,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第16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另外还有一个人,他曾经两次高考失败,4次创业失败,10次申请留学被拒,30多次求职失败……如今,他的公司拉动3000万人就业,日纳税额1亿元,市值超过3万亿人民币!他,就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着一种古老的树种----胡杨树。他们的周围,干裂大地上寸草不生,只有胡杨树直面苍天。
胡杨树,在干渴的大地上,他们可以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荒漠深处,站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线。面对不幸,面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寻常的伟大。
我国最早的字典之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人”是这么解释的:“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翻译过来就是:“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生灵”,连一株胡杨树都可以笑对厄运,向死而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不论大家遇到人生中多么强烈的暴风骤雨,只要你勇敢地走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你一定能走出自己的海阔天空,一首黄家驹的《海阔天空》送给大家!
本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于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阅读学习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课文,对作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在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一些关于生命话题的文章,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因而,可以说,学生对于本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进入高中以来,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及高中入学以来的相关训练,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相对于初中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学生开始对于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有了一定的思考,因而,本节课拟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对于本文所蕴含的生死观、人生观有所感悟和思考。
效果分析
本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涵盖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整体上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通过鉴赏地坛中写景的句子,由浅入深地依次发现地坛的不同特点,从而体会到作者眼中的地坛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对于本文的借景抒情、寓理于景的写作艺术有了切身的体会;在第二部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能做到融入感情,充会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从而对于地坛及地坛中的母亲对作者的成长起到的作用,有更明确的认知。实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发言积极主动,朗读效果当堂即有较明显的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到位,加以点拨之后,学生对于“珍爱生命”的主题理解都比较深入,拓展延伸部分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整体来看,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选自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也是作家用15年的时间参悟的生命的结晶,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我与地坛,写地坛的风景以及我在地坛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通过学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视亲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与地坛》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及人生哲理,容易让部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偏向于其思想性、人文性,但其实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语文课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
评测练习
一、识字正音给划线的字注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栏()
4、亘古不变()
5、肆意()
6、隽永()
7、恪守()
8、熨帖()
二、速读课文,概述课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
(二)
三、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找出描写地坛景色的语段,并总结地坛的特点。
四、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母亲的语段,并总结:
这是一位的母亲。
这是一位的母亲。
这是一位的母亲。
……
五、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想,请分条写下来。
1、
2、
3、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收获良多,现反思如下。
首先,优秀的导入非常重要。
个人认为,导入部分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简短,否则占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其次,要与课文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课前播放汪峰《怒放的生命》,引出本文的主题,并将作家介绍融入导入部分,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既使学生对于探究作家“站起来”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又简化了课堂流程,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其次,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当成史铁生,尽可能还原作家当时的所想所感。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令人满意,课堂进行得流畅而轻松。
最后,文章不厌百回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注意通过让学生课前早读、课上速读、全体齐读、全体自由读、全体默读、个别朗读、比较朗读等多种形式,同时,我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让学生互评比较,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朗读的水平,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略有不足的地方,是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的时候,由于赶时间,对于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启发不到位,拓展延伸效果还可以更完美。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课以深沉绵密的语言写景抒情,寓理于景,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课文又蕴含着珍爱生命、直面苦难的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课文中感人至深的慈母之爱,又可以帮助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