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领土广大和民族众多的传统的欧洲国家。
2.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差异及其分布:了解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及其地区差异:了解俄罗斯矿产资源的分布及一些重要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
3.了解俄罗斯工农业发展的特点,掌握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农产品的分布。
4.了解俄罗斯交通运输业的特点,掌握主要的铁路、内河和海港的分布。
5.了解俄罗斯首都和海港城市圣彼得堡的概况和主要职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俄罗斯地形图、气候图认识俄罗斯领土组成,位置特点,主要地形单元和河流、湖泊的分布,气候的特点;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直观感知世界面积第一大国、领土东西跨度大的特点。
2.利用俄罗斯工业区与铁路分布图,总结出俄罗斯交通的特点和铁路的重要地位:再联系教科书上俄罗斯矿产资源在世界的位次表,理解导致工业发达的物质和交通方面的原因。
3.在教师引导下,从经济、交通和人口、城市等要素的分布特点,归纳总结俄罗斯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俄罗斯工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办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俄罗斯的全面了解,懂得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从而增强其对国家经济、政治的理解和关心。
【教学重点】
俄罗斯工业结构的特点及四大工业区的分布;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止点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俄罗斯成为传统上的欧洲国家的原因:俄罗斯的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对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探索活动:
学生观察教科书图A和图C。
1.练习:在图上描出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2.提问:
(1)俄罗斯地跨哪两大洲?面积居世界第几位?(学生自己看图描述: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国家。可以复习世界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
(2)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其中国土面积的1/4在欧洲,3/4在亚洲,而俄罗斯自古属于欧洲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因为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在欧洲,欧洲是俄罗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其他原因可在学完全部内容后再补充。)
二、疆域辽阔
1.学生阅读教科书课文,完成“读图”活动第1题。
(1)经纬度位置:俄罗斯领土大部分位于东经20°到东经180°,北纬50°到北纬80°之间,跨经度约160°,跨纬度约30°。
(2)海陆位置: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俄罗斯三面临海,海岸线漫长,约3.3万多千米。
过渡:辽阔的疆域为俄罗斯提供了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下面进入自然环境特征的学习。
2.了解俄罗斯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河流、湖泊的分布特点。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图C,自主学习总结。
提问:俄罗斯河流流向与地形、地势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分析区域要素间的联系。)
3.认识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的地区差异。
学生阅读饿罗斯气候类型图、1月和7月平均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图,回答问题:
(1)俄罗斯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
(2)为什么气候复杂多样?(与其领土广大,跨经纬度广和复杂的地形分小开。)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什么气候?为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为大部分地区位于50°N~70°N之问,在五带中的北温带。)
(4)分析俄罗斯气温变化趋势。(A.首先在1月平均气温图上找出0℃、-40℃等温线,分析冬季气温的特点:大部分地区冬季严寒,气温自西向东递变趋势明显,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尤其是东西伯利亚山地,气候更加寒冷。B.在7月气温分布图上找出20℃等温线,分析夏季气温特点: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下,夏季凉爽:东欧平原的南部在20℃以上,热量较为充足。)
(5)分析饿罗斯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在200~500毫米之间,东欧平原的北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中部、东西伯利亚山地的东南部超过500毫米。)
(6)总的来看,饿罗斯西部降水比东部多,为什么?(西部受西风带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部由于山地阻隔了来自太平洋上的水汽。)
归纳:饿罗斯气候复杂多样: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气候的地区差异明显,自西向东,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提问:俄罗斯的气候对俄罗斯哪些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中发观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学生可能会提到很多方面,如对森林资源的分布、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等等方面的影响。然后转入下面的学习。
4.了解俄罗斯是世界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及其原因。
学生阅读教科书图G和课文,总结俄罗斯森林分布的特点,简单分析其原因。补充:能适应干旱和寒冷气候的针叶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叫针叶林。针叶树的叶缩成针状,以适应干旱和寒冷。
分析亚寒带针叶林广布的原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稀少并集中于夏季,但夏季光照好、气温低从而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适合针叶林生长。
得出结论:俄罗斯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亚寒带针叶林广布,是世界森林面议最大的国家。
5.分析俄罗斯的农业生产及其分布特点。由学生自学课文,读教科书图H,引导归纳出农业生产及分布特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提问:
(1)俄罗斯主要有哪些农作物?(马铃薯、黑麦、小麦、向日葵、甜菜和亚麻等。)
(2)这些作物有什么共同特性?(都是比较耐寒的作物。)
(3)为什么俄罗斯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大却是粮食进口大国?(气候寒冷,农业生产不稳定。)
(4)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东欧平原上,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气温条件稍好的地方也有零散分布。)
(5)畜产品有哪些?(牛、羊和猪。)
强调: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其产值大体相等。
归纳:俄罗斯农、工业结构中农牧并重;耕地资源丰富,农业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最好的东欧平原上:但农业生产不稳定,因而是粮食进口大国。
6.开展教科书“讨论”活动,了解俄罗斯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对国家的重要影响。
(1)利用图I分析俄罗斯矿产资源种类的特点。(种类全、储量大、自给程度高。)
(2)结合课件出示的“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图,说出矿产的分布特点。(大部分分布在乌拉尔山脉及以东地区。)
(3)回答“讨论”活动的问题:①煤、铁储量居世界前列,钢铁工业所需资源丰富;②为国家创汇,增加了国家的经济收入。
提问:利用这些资源还可以发展什么工业?(有色冶金、石油、煤炭和化学工业。)
7.了解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知道俄罗斯在东亚有哪些重要的贸易伙伴。
阅读教科书图J和相关课文,了解俄罗斯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俄罗斯在东亚重要的贸易伙伴有日本、中国、韩国。(补充:俄罗斯优先发展与西方特别是与欧洲的关系,同时加强亚太外交,加大对中、印等亚太大国的联系,着眼点是为俄罗斯的经济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承转:俄罗斯作为疆域大国,其经济发展在世界上有什么重要的地位呢?
三、交通、工业和城市
俄罗斯东西相距遥远,那么东西如何沟通呢?三面临海,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1.俄罗斯交通运输的特点。
从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特点、运输方式的变化状况和运输线路的分布特点等方面总结交通运输的特点。
(1)俄罗斯交通发达,各种运输方式齐全,铁路运输量较大。
学生阅读教科书正文第二、三段,教师补充:俄罗斯客运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货运以管道、铁路运输为主。
小结:俄罗斯各种运输方式齐全;以铁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不管在货运还是客运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俄罗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过去以内河航运为主,现在以铁路运输为主。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三段,了解俄罗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并找出主要通航的河流(伏尔加河)。
提问:俄罗斯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境内又有很大条大河,那么它的海运和内河航运发达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归纳:海运——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交通不畅,北冰洋沿岸冰期长;内河航运: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的不便利对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海港: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3)交通运输线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欧洲部分稠密,铁路网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亚洲部分铁路网稀疏,西伯利亚大铁路联系东西部地区。
读教科书图K,了解交通线路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受地形、气候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思考。
强调铁路在俄罗斯的地位。提问:为什么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地域辽阔,东西距离长,而且西伯利亚气候恶劣,铁路在长距离运输的安全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铁路在俄罗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铁路网将全国主要的城市和工业区连接在一起,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利用东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发展工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熟悉重要的交通线路:找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止点,说出其重要作用。注意与贝阿铁路区分。学生很难说出起止点,由教师说学生找:起于中西部的车里雅宾斯克,经鄂木斯克、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全长约7000千米。它把全国主要城市和工业区连接在一起,带动了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2.俄罗斯的工业:工业发达,部门结构和空间分布都不平衡。
(1)工业部门结构特点:门类较齐全,但部门结构不合理,以重工业、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突出,民用工业落后。
教师补充“和平”号空间站在世界的地位,提问:俄罗斯除航空航天工业发达外,还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机械、钢铁、冶金、石油、煤炭、森林和化学工业。)生产人们需要的日用品的工业部门多吗?(不多。)
用教科书图J加强对民用工业落后的感性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常有中国人在中俄边境与俄罗斯人进行边境贸易。教师强调他们用很普通的日常用品如服装、食品交换俄罗斯的手表和机械制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民用工业落后。)
归纳:俄罗斯重工业、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工业结构的成因及影响:让学生先归纳,教师再补充完善。引导学生把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特点联系起来。除了自然的因素外,还有人为方面的原因。(成因:有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都很丰富;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先进;交通发达;历史上不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和核工业方面与美国竞争。工业结构特点对俄罗斯的影响:机械、钢铁、冶金、石油、煤炭和化学工业等工业部门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体现了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所以俄罗斯工业是相当发达的,增强了俄罗斯经济实力;发达的航空航天和核工业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使俄罗斯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大国。但民用工业薄弱,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拓展:俄罗斯之所以在国际上是一个强国,不仅因为它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联想到我国的发展应该注意什么?(我们中国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学技术,所以现在我国把“科技强国”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了俄罗斯工业部门结构特点的利弊,我们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重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民用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轻重工业应该均衡发展。)
(2)俄罗斯工业的分布: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①读“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图,说出俄罗斯的主要工业区名称。(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伊尔库茨克工业区和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区。)
②分析:两个新工业区伊尔库茨克工业区、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区的分布是在四个主要工业区的东部还是西部?(东部。)这种分布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俄罗斯开始重视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过去由于东部地区地形、气候条件不好,经济一直比较落后,但俄罗斯大部分的资源集中于东部,所以开发东部是俄罗斯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③学生读图分析这些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发展的条件。(主要从资源和交通条件方面分析。)
④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欧洲部分是俄罗斯的工业、经济重心。
3.主要城市。读教科书图K、N、P、O和课文,了解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座城市的城市职能。
莫斯科: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机械和纺织工业中心,全国最大城市。
圣彼得堡:最大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文化名城。
四、多民族的国家
1.民族众多,以俄罗斯族为主。
学生读课件出示的“俄罗斯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及其人口比重”图,了解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俄罗斯人口分布的特点。学生看书归纳俄罗斯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分布不均,城市化水平较高等特点。
教科书“读图”活动,学生联系前面的俄罗斯自然、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归纳。
(1)俄罗斯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4/5的人口集中在占全国陆地面积l/4的欧洲部分。
(2)东部地区除了西西伯利亚平原外,地形为高原、山地,气候较为寒冷,特别是东西伯利亚山地的气候非常寒冷;西西伯利平原上沼泽密布,也不适合人类居住。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