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课题名称
第二课时
亚洲地势起伏大 河流众多
学科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中图2011课标版(王民主编)
教学目标
1.运用亚洲地形图和资料,归纳亚洲地形、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根据所学习的方法总结某大洲地形、水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亚洲地形图和资料,归纳亚洲地形、水系特点。
教学难点
简要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指导性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读图法 多媒体应用 动手实践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效果
【展示目标】
与学生共同认知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师在手机上操作,切换成PPT模式,播放课件)
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认识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
播放《亚洲风乍起》视频进行导入
【独立完成】
播放课件,展示《亚洲地理集锦》
中的图片
教师: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富饶、多彩、文明,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亚洲文明的脚步走进亚洲的山山水水。(教师在手机上切换播放模式,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
首先,教师播放图片
其次, 根据前面的图片计算出亚洲陆地的相对高度。
然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世界七大洲的海拔比较图,并使用电子白板中的放大镜的功能展示亚洲地势起伏大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亚洲的文明
根据图片收集与亚洲地理有关系的地理知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获得地理知识学生独立计算,并请学生代表使用教学助手中的画笔工具在电脑上写出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解释所写的式子的意义)
根据计算得出结论1:
亚洲地势起伏大
学生观看过视频后,很兴奋震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收集有关知识为计算环节
【合作探究】
1.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出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并标注流向。
2.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出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并标注流向。
3.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出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并标注流向。
4. 结合视频和资料总结亚洲河流(长度、流向、分布)的特点
教师:请学生根据学案要求完成三个画图任务,并打开教学助手中的计时功能提醒学生。
教师:播放微课《黄河》
教师用手机上云校家上把ppt模式上切换至白板模式上播放视频
教师给出亚洲主要河流发源示意对河流特点和地势特点2进行验证
教师总结这种验证地势特点的方法为【河流归纳法】
学生根据学案要求依次画图,并且让三位学生在教学助手电子白板中用黑笔画出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河流主干,且用红笔标注处河流的流向
学生:结合资料、视频和之前画图学生总结亚洲河流特点,及其认识河流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得出结论:
亚洲河流特点:源远流长,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成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亚洲地势特点2:中部高四周地
设计意图:
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熟知河流的绘制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画图视频等判断出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展示模型】
我们一同总结地势的特征,同学们在课后也制作了亚洲地势模型,学生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利用教书助手中的光荣榜功能进行打分和统计
各小组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解说,学生进行评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制作模型进一步理解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本环节学生展示的非常好
【个性展示】
活动 :
根据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总结地势特点。
教师:教师给出《亚洲地形图》根据要求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画图和解说,总结这种验证地势特点的方法为【地形图归纳法】
学生在教师给出《亚洲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版进行画图和解说。
设计意图:
方法比知识重要
【方法应用】
[方法应用]1
[方法应用]2
教师:读北美洲分层设色地形图,总结北美洲的地势特点。
教师:根据北美洲密西西比河简图,分析北美洲的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根据学案给出的要求在《北美洲地形图》上画图,并且请几位学生进行展示
学生根据学案要求画图,并请学生代表上台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总结地势方法后进行应用
【小结】
亚洲——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世界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亚洲的未来更美好!
设计意图:借用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到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角色的改变,不再是“师道尊严”的卫道士,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霸主,而是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地学习。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来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表演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这样久而久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还能够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能更快乐地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我们从从位置和范围入手,第二课时研究地形和河流,第三课时认识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本课时是对亚洲自然环境中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特点的认知以及简要分析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的教学。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看,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地势的方法。
八年级学生是很活泼好动的,对新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因此作为地理教师的,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求知的心理因素,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以及使学生产生极高兴趣的导语来导入新课,本科是我先是用《学习强国》中的一段视频导入,学生看后心情澎湃,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紧接着给出了一些图片并让学生计算亚洲陆地的相对高度,从而得出亚洲地势起伏大的结论。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并不是很难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紧接着趁热打铁完成合作探究总结出地势特点2:中部高和四周地。在利用画图过程中总结河流特点从而分析河流与地势之间的关系。在看图画图,观看微课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更多的是方法而不是知识点,最终把所学习的方法加以应用,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点。
在本节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非常喜欢地理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参与学习,还在课后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制作与学科有关系的学习用具,也进一步体现我们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
(2).本节课学生充分的展示了自己读图画图识图的能力;
(3).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教学助手软件辅助教学;
不过,人无完人,上课也是的,每一节课都有他不完美的地方,本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比较欠缺,没能够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此缺点和遗憾都将成为我课堂实践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源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要鼓励学生 “多问”。如果学生有良好的的学习态度,那么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
2. 进一步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会读各种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交给学生读图、分析图的方法,并且寻找些贴近生活又有趣味的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断地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