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东南亚
所属章节: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东南亚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
读东南亚地图、世界地图,说出东亚的地理位置,归纳其位置特点
运用东南亚地形图,归纳东南亚地形地势特点,找出重要河流分布,说明地形、河流间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析图、探究,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用规范的学科用语表达,掌握学习了解地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及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关系,了解中国与邻邦的友好关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科教育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下南洋”
创设情境:本节课我们有项任务,要帮助一名来自新加坡的中学生小明。从小家人告诉他,他的祖先来自中国,同行的还有好多中国人,历史上称作下南洋。他对下南洋很好奇,翻阅书籍,查阅资料,寻找祖先下南洋的故事。那么下南洋指的是什么?祖先们去哪里?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重温这段历史。
播放视频《下南洋》
在下南洋的历史浪潮中,有一位伟大的华侨领袖,他就是出生于厦门集美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课件展示:陈嘉庚简介
了解下南洋的历史背景及身边的华侨领袖陈嘉庚。
创设小明寻找祖先故事的情境,以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学习积极性。介绍爱国华侨陈嘉庚,树立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讲授新课
一、去哪里
过渡:那么下南洋究竟是去哪里呢?让我们结合材料一来看看。
课件展示材料一:历史上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称为“下南洋”。由于下南洋的移民传统,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在07年就已经达到3348.6万,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总数的73.7%。 “南洋”地区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附: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分布统计表)
提问:小明的祖先们来自中国,他拥有新加坡国籍,是华人还是华侨呢?
读表可以看到华人华侨在南洋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情况,那么这些国家具体在哪里呢?请大家翻开世界政区图,找找这些国家。
展示图7-8东南亚政区图,7-1东南亚地形
提问:
1)东南亚地区主要包括哪些国家呢?
2)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半岛或岛屿上?
小结:通过读图,发现“南洋”的地理概念相当于现在的东南亚地区,范围主要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大部分,以及11个国家。从寻找东南亚范围我们也掌握了描述一个地区范围的方法,1)看该地区包括哪些大的地理单元,如地形区、半岛、岛屿、群岛等2)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国家。
了解华人、华侨的定义与区别。
读世界地图,发现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也就是东南亚地区。
读图找出东南亚的11个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上。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
二、为什么去
过渡:读表发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在新加坡占当地比重达到77%,印尼的华人华侨人数占到了全球的22.0%,单从表中这几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数占到了全球的73%,那为什么祖先们选择去东南亚而不去西欧、拉美地区呢?让我们翻阅材料二,找找原因。
课件展示材料二: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着密切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而且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引导:很多同学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东南亚离东南沿海近。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
展示图7-1,用笔描出穿过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纬线,说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1)从纬度位置来看,东南亚大部分位于10°S-23.5°N之间,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来看: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与上级区域的地理关系上看),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大陆相连,南邻大洋洲。
提问: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描述来看,你发现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突出特点?
“十字路口”的重要交通位置。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线图
提问:要通过这个十字路口,海上船只的必经之地在哪?(马六甲海峡)
为什么马六甲海峡被称作是世界航海线上的“咽喉”?
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联结欧洲、非洲与东亚地区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东南端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的海港。
方法小结:描述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与上级区域大洲的位置关系、与周边海陆位置关系。
此外,材料当中还提到了人文因素。福建、广东两省的居民,与海相习,从小在海边长大,有着一股敢打敢拼、勇于冒险的拼劲,不是有首闽南歌《爱拼才会赢》吗,描述的就是他们这种锐意进取,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所以他们出海下南洋谋生
结合材料二,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发现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近。
根据第六章大洲的地理位置描述方法,试着表达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学会描述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感悟下南洋的中国人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去做什么
过渡:那么他们到东南亚那里去做什么呢?让我们翻阅材料三,寻找答案。
课件展示材料三: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华人在侨居国经商,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如稻米、天然橡胶、棕油、椰子、椰油、蕉麻等),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工矿业,在印尼,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人、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出自于华人、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提问:祖先们到东南亚后主要做什么?从事的活动与当地的物产是否有关?读东南亚的物产分布图,思考:
1)东南亚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其重要的出产国有哪一些?
2)东南亚主要有哪些热带作物?其主要的出产国有?
过渡:当地富饶的农产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吗?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组探究:以中南半岛水稻种植为例,试分析该地区种植水稻具有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知识铺垫: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水分。此外,水稻种植过程复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水稻种植和农田管理。
课件展示:东南亚水稻产区分布图、东南亚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气候:
1.中南半岛上的气候类型是?
2.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3.该气候条件对种植水稻是否有利?
河流:
1.中南半岛上有哪些主要河流?大多数发源于哪里?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
2.水稻产区分布与河流有何关系?有何优势?
地形:
1.在这些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分布着什么地形?
2.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有何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试分析中南半岛地形特征:
1.山脉的走向有何特点?与河流的流向?2.河流的流向指示了地势什么特征?
3.河流和山脉分布有何特征?
引导学生得出:中南半岛上,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课件展示:陈毅《赠缅甸友人》
这首诗充分说明了中国与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山水相连,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中缅两国作为邻国间的深厚情谊。
读材料三,理解祖先从事的活动与当地物产的关系。读东南亚物产分布图,了解东南亚富饶的物产。
小组探究,从气候、河流、地形、土壤等条件探讨中南半岛上种植水稻的优势条件。
分小组讨论探究,完成导学案,并上台展示讨论成果。
师生互动,中南半岛分析地形、河流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学会整理归纳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加深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与邻国间的友好关系。
四、有何影响
祖先们在当地从事的活动带来了哪些影响呢?那我们看下材料四:
课件展示材料四:“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人、华侨所造成"。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华工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与挚爱,他们把资金投向中国,或修路造桥,或招商引资,或捐资兴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交流本节课收获
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及祖国做出的伟大贡献,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课堂小结
通过寻找祖先们下南洋的故事,小明明白了他们去哪里、为什么去、去做什么,尤其是他们为当地及祖国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不仅感动于他们的故事,更是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像先辈们一样勇于拼搏,不忘祖国!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下南洋 —— 东南亚
国家:11个
去哪里 —— 范 围
组成: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纬度位置
为什么去—— 地理位置 “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海陆位置
矿产
去做什么—— 富饶的物产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农产品——自然条件 河流
地形: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创设小明寻找祖先故事的情境探寻下南洋去哪里、为什么去、去做什么、有何影响为主线,完成学习东南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富饶的物产、以及中南半岛地形特征的目标,教学过程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渗透,描述地区的范围、地理位置、水稻种植条件分析的方法等。本节课存在问题有:1)课堂留给学生思考反映的时间还不够,小组活动开展不够充分;2)讲述中南半岛地形特征时,引用陈毅的诗词,对体现中南半岛地势特点、地形特征讲解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