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
2.熟练朗读绕口令《妞妞赶牛》,读懂绕口令的主要内容,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背诵古诗,谈话导入
1.师引导,背古诗。
(1)指名背诵学过的古诗。
(2)齐背《静夜思》《春晓》《赠汪伦》。
2.谈话导入:《静夜思》《赠汪伦》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春晓》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他们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的诗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3.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向学生说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设计意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之前学过的古诗,简洁快速地引入新诗的学习。
板块二
了解诗意,尝试背诵
1.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
(3)读好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解释题目的意思:到山上去寻找一位隐居的人,但是没有遇到他。朗读时注意根据意思标注出停顿:寻/隐者/不遇。
(4)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松、童”是后鼻音,“深”是前鼻音。
(5)正音后引导学生再次练读,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古诗的大致意思。
(2)指名交流古诗大意,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指导:我在松树下问一位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座山中,但是山高云多,童子也不知道师父究竟在哪里。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3.指名背诵古诗,然后全班背诵。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熟读成诵。
板块三
指导朗读,感受乐趣
1.介绍绕口令。
导语:今天老师再和大家一起读一首小诗《妞妞赶牛》。这首小诗十分有意思,读起来绕过来绕过去,这样的小诗就叫绕口令。
课件出示:
绕口令是一种民间文字游戏,就是把声母、韵母或声调相似、容易混淆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2.读绕口令。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并交流听后的感受。
(2)学生自主朗读绕口令,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这首绕口令中读音比较相似、较为难读的字词,教师相机出示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妞妞、牛牛、河边柳、扭头、拗不过)
①指名认读这些词语,强调:这些词语当中只有“柳”读边音,其余都读鼻音,而且叠词“妞妞”“牛牛”中的第二个“妞、牛”都要读成轻声。
②齐读词语。
③学生再次轻声练读绕口令。
④再次指名朗读绕口令,引导学生按照“妞妞/赶牛/河边走”的节奏练习朗读。
⑤通过教师范读、指名读、竞赛读、拍手打节奏读等方法,进一步强化绕口令的朗读,帮助学生读熟、读顺绕口令,并适当加快语速读。
3.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唐诗的王国,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还知道了什么叫绕口令,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绕口令读得又快又准。课后希望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古诗和绕口令,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绕口令的指导,又能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