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历史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历史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5 21: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标分解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理解:(1)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封建化的关键措施
(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历史上称北魏。
2.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国 的局面。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
平城
分裂割据
4.社会问题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 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
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 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
租调徭役
汉族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 颇为悬殊。
②表现: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3)影响: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生活方式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答案: A
1.均田制
(1)雏形:计口授田,“ ”,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
(2)内容
①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② :无主荒地,死后归还政府。
③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劝课农桑
露田
(3)评价
①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②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了 。
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兼并
2.整顿吏治
(1)原因: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剧了阶级矛盾。
官吏
(2)内容
①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②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③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 ,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意义: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 ,巩固了政权。
俸禄
民族矛盾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法令,推行均田制
提示: 北魏时期实行的国有和私有相结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内容是国家把无主荒地分给丁男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露田在农民60岁免课赋及身死时归还政府;桑田传给子孙。地主按级别也分给公田。均田制的实行,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推动了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1.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①政治上:一是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二是为避开平城鲜卑保守势力的阻挠。
②经济上:平城闭塞,经济比较落后。洛阳地处中原,经济发达,是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过程
①以 为名,中途至洛阳停下。
②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③规定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
(3)意义: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和胡汉文化的融合。
讨伐南朝
2.革除旧俗
(1)措施
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
②讲汉语:要求朝臣讲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④通婚姻: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的主要士族 。
汉服
汉语
通婚
(2)意义
①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②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 。
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是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孝文帝励精图志全面改革,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整顿吏治,缓和了社会矛盾,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1.孝文帝改革前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2.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
提示: 
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中原战争逐渐减少,北魏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 (1)孝文帝决心整顿吏治,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而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
(2)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3)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作用 (1)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学习思考](教材P29)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2)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学习思考](教材P30)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提示: (1)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2)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直接获得的信息是鲜卑族是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这有利于北魏的崛起和统一北方。第(2)问的有利条件要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
答案: (1)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了北方。
(2)北魏统治者采用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重大意义。
提示: 
迁都原因 重大意义
(1)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对洛阳的城市规划影响大
(2)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提示: 
积极影响 (1)以汉化为中心的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北魏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极影响 (1)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2)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2010·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的必要性。第(2)问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2.下面两幅图片,哪一幅是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服装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1)图二。
(2)反映了进入黄河流域后,鲜卑族适应了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
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
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故A项正确。
答案: A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说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 A
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 C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哪一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的关键信息是时间“公元485年”和“授露田”,由此可得出结论。第(2)问从“定都洛阳”可知是孝文帝迁都,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