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王安石变法》(人民版历史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2《王安石变法》(人民版历史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5 21: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二 王安石变法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产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1075年,侯官人李宏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
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
8年的苦心营建,至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
木兰陂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
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
效用。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目标分解 掌握:王安石变法中富国强兵、取士的主要措施
理解:(1)富国之法调整了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的关系
(2)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1.富国之法
(1)均输法
①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要了解生产和 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②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
①内容:在开封设“ ”,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②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需求
市易务
(3)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 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②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
①内容:州县出钱 ,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②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青黄不接
募人充役
(5)农田水利法
①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②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明显发展。
(6)方田均税法
①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②作用: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2.强兵之法
(1)将兵法
①内容:a.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
b.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
②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①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②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所有减轻。
(3)保马法
①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②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还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4)军器监
①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
②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
3.育才之法
(1)内容
①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 取士。
②改革学校制度:整顿 ,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作用: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经义策论
太学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提示: 以“理财”为中心,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 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积贫局面的改变
(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 。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 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 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
积贫积弱
高利贷
官僚
商业利润
(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 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积弱局面的改变: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4.变法的命运: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止。
5.新法被废止的原因
(1)变法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后期失去 的支持。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农业生产
宋神宗
从王安石变法的命运中我们可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且毫不动摇才能成功;变法要注意用人。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宋神宗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为解决积贫问题采取了富国之法,为解决积弱问题采取了强兵之法,为培养变法人才采取了取士之法,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改善,由于变法措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变法归于失败。
1.为什么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之为“富国”之法?
提示: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2.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强兵之法的作用和成效?
提示: 
措施 作用和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2010·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法。第(1)问人才选用上的弊端从材料中概括。如“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等信息。第(2)问材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为天下国家之用”,也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科举考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诗诵。
官吏使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3)依据材料二分析苏辙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不难判断是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第(2)问从“小丈夫”“嫉富民”、“破富民”、“守富民之利”等可判断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第(4)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
(4)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5)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2.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
提示: 
角度 认识和评价
背景、目的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严重,“三冗”局面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革新除弊的一次富国强兵的改革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是改良性质的社会改革
历史
作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学习思考](教材P47)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提示: 必然的。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对封建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因此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2011·福州高二检测)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不敢少缓”、“唯恐不迨”以及司马光当时的立场,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认识较片面。
答案: C
2.观察下列漫画: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深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答案: (1)图一: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图二: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措施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首先弄清楚限定词“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弄清楚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再根据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内容进行选择。
答案: D
2.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后,地方治安便有了好转,出现了题干中的情况。
答案: C
3.21世纪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北宋时王安石为变法培养人才进行了教育改革。下列对王安石变革教育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学校教育成为变法的推动因素
D.废除了科举考试的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是为变法服务的,教育内容更加务实,但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还是科举制度。
答案: D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把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按士农工商分类。第(2)问要从司马光和梁启超对变法的态度方面思考。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