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提升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提升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7 23: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台机器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
A.瓦特蒸汽机     B.水力纺纱机
C.珍妮纺纱机  
D.水力织布机
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3.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英国的农业革命(  )
A.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使农业保持了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4.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这说明(  )
A.交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由此可以得出(  )
A.工业革命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
B.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工业革命属于英国本土的发明创造
D.工业革命的发生领域局限于纺织行业
6.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得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7.1876年,爱迪生在门洛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也就是“爱迪生发明工厂”。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是世界上最多的。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
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8.19世纪中后期,博尔顿是英国重要纺织业城镇,莱克浦是著名海滨度假胜地。1865年,只有两趟列车往返于两地,到了1870年是4趟,1875年是12趟,1880年是13趟,1885年是14趟,而到1890年则达到23趟。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
B.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显著
C.集中资源抢夺世界市场
D.城镇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9.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
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出现垄断现象
D.推行福利政策
10.1788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不到21%。1850年,农业比重下降到21%,工业和建筑业则上升到35%。这反映工业革命使英国(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工业、农业同步发展
D.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11.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
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反映了欧洲(  )
A.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
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普遍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形成由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从侧面说明(  )
A.工业生产方式极大地开阔和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
B.财富积累的巨大可能性刺激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和扩张实力
C.社会发展机制上的革命性变化带动了全方位的社会形态的转型
D.在交融与冲突中主流文明横向拓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13.19世纪中期,欧美工人组织纷纷建立。1851年,英国成立了“机械工人混合工会”;1863年,法国成立了“全法工人联合会”;同年,德国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各国“国际工人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说明(  )
A.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C.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广大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14.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
A.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对象
B.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没有意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D.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15.“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这首唱响全球的《国际歌》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论诞生于( 
 )
A.巴黎公社
B.《法兰西内战》
C.《共产党宣言》
D.空想社会主义
16.“《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灭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7.“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 
 )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18.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19.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20.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领导了巴黎公社起义
B.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C.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欧洲统治世界经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
——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
——《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6年,美国各大城市35万工人在美国劳联大会的号召下举行总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其中芝加哥的工人表现尤为英勇。虽然这次斗十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1889年7月14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成”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统一行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摘编自杨玉生《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
材料二
1920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祝“五一”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此后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到镇压,也从未间断过。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1999年9月国务院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黄金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20:CDBBA
DADCB
ADBDC
ACBBB
21.(1)原因: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2)英国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形成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23.(1)意义: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
(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政治功能为主到兼具政治经济功能;从非法定节日到法定节日;范围从部分地区、工人学生发展到举国欢庆。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