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5 21:0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
一、课程标准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导语:
农奴制的腐朽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只有废除农奴制
发展资本主义
俄国才能强大
农奴制改革
2·19法令
废除了农奴制,走上资义道路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一课 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农奴制危机
改革的必要性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
(3)新思潮产生——要求废除农奴制.沙皇专制(新思潮产生)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经济
政治
思想
军事
1、经济因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阅读教材分析:
 1、19世纪初期俄国存在哪些经济形式?
2、俄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封建农奴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新的阶级产生(资阶、工阶)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俄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俄国工业发展落后,蒸汽动力很少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 26万吨 385万吨 1/15
以上两张表格反映了俄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现象?
俄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俄国 英国
德国
铁路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0000俄里
1804年,俄国拥有16名以上工人的手工工场1200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800家。工人也增加了,1804年为22.5万人,1860年达到86万人。在这同时,农奴制工人在1804年占工人总数的48%,1825年为54%,1860年达到87%。不过,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中,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棉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和制革等部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占绝对优势。而在黑色冶金、呢绒、造纸等工业中仍以农奴劳动为主。即使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作工的工人,也因为要向地主或国有交纳代役租,不能完全摆脱依附农奴的地位,因而仍旧受到农奴制度的束缚。
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主要是在南俄黑海沿岸及伏尔加河下游地区。19世纪以来,由于这里靠近国外市场,在农业方面开始采用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技术,广泛种植为出口所需要的谷物和甜菜。
俄国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进行的,也从纺织业开始。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机器工厂,以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逐渐增多。俄国自己的机器制造业直到五十年代才开始有所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可以说开始于1815年,这一年在涅瓦河上出现了第一艘汽轮。
但直到19世纪中叶改革前,俄国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国家。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大部分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也就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速度。
第四,农奴生产积极性低。农奴制对生产发展的障碍,在使用农奴劳动的冶金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180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与英国大致相等。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不到一倍,而英国却增长了十一倍。
可见,农奴制的束缚,使俄国工业发展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其它主要资义国家。
农奴制的存在给俄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工业发展缺乏的必须的自由劳动力。
2、缺乏工业资本。
3、农奴制下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无法提供 必要的国内市场。
4、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
材料一: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颁布《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
农奴的房屋
睡觉的农奴的孩子
以上材料说明农奴哪些情况?
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完全束缚在土地上。
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十分严重。
下列图表说明了什么?
时间 俄国农民暴动次数
1800——1810 年均20次
1811——1820 年均25次
1821——1830 年均30次
1831——1840 年均36次
1840——1851 年均43.5次
俄国农奴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暴动不断.
(3)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新思潮产生
思考:A、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如何传入俄国的?
B、俄国民主主义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拿破仑战争中,一些俄国军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资产阶级
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
C、十二月党人代表了哪一阶级利益?十二月党人起义有何历史作用?
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
十二月党人起义
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共同主张:
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思考:A、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有哪些?
B、为什么俄国最终战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府的腐败;
装备的落后;
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民视线;
控制土耳其;
争夺中近东霸权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形式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武器装备陈旧
交通运输落后
指挥系统无能
后勤供应不足
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探究: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1856年 签定《巴黎和约》规定:不准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俄国撤除黑海沿岸 的军事要塞。
材料二: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A、大大降低了俄国的国际地位;
B、暴露了俄国的腐朽落后;
C、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D、使统治者认识到改革是俄国的唯一出路
俄国改革的必然性
1.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木战争的的失败
归纳整理结论
改革的可能性:
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显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总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的多。
——亚历山大二世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是什么方式?
改革
革命(农民起义)
探究:沙皇改革的目的?
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制的意图。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富国强兵,重振大国威望
维护地主贵族利益;
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
(一)“二一九法令” 的颁布——《解放宣言》
1861.3.3(俄历2月19日)
(二)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进步 局限
政治
经济
组织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获得公民权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
仅是法律上的自由,仍受限制。
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为资义发展提供了必要资本和市场
需高价赎买,数量少 、贫瘠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
村社制度强化对农民管理。
农民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地主。
二一九法令
阅读P96-97
(三)、对“二一九法令”的评价
1、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
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
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劳动力、资金、市场),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3、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无权)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义
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落后性
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
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四)俄国的近代化
阅读最后一框
原因:
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表现:
19C末,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纺织业、石油、铁路、新兴工业部门;
农业资本主义也得到增长。
1、经济近代化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政治近代化
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
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影响: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本质沙皇专制)
(1)政治体制方面:
(2)司法制度方面:
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阅读:“19C70N上层建筑的改革”
4、教育近代化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上层建筑改革的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俄国资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落后于欧美
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五、革命在所难免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政治上无权的状况。
(2)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民粹派 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2、沙皇遇刺:
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1905年革命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端恶劣的痛苦和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激化了阶级矛盾。但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为什么俄国推行了改革,却最终走向了革命?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
2)据材料二,改革后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为什么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从内容来看,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从影响来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