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点击高考
1、由于本专题是新课程增加内容,以往高考中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学习时务必高度重视。
2、选修部分高考明确规定只考主观题,因此主要在于创造一些情境性材料,以培养阅读、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日趋衰落
先秦
南方
北方
知识之窗
南北朝对立形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讨论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讨论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政治黑暗)
思考2: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人民起义接连不断
思考2: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政治黑暗)
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1、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前提:
1)主观目的:
3)内容: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4)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2、整顿吏治
2)内容:
3)影响: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严惩贪赃枉法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原因:
3、迁都洛阳
1)原因: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3、迁都洛阳
1)原因:
2)意义:
4.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2.内容
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汉婚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
3.意义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改革前北方的经济状况;
1)经济状况;
2)原因;
“中原萧条,千里无烟”
近百年战乱的影响。
(三)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改革后北方的经济状况;
1)经济状况;
2)原因;
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
②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
二、繁盛的洛阳;
1、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
思考1: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试回顾他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都城?
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
二、繁盛的洛阳;
2、繁盛的表现;
1)城市规模;
2)城市经济;
市场众多;商品繁多;地位突出;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注意: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1、三国至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
1、进程;
2、表现;
3、影响;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优化】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延伸: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思考: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2)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