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5 21: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专 题 四 王 安 石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请问:
范仲淹
”忧“
什么?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节度使出行图
这幅节度使出行图描绘了节度使处出庞大威武的场面。鼓角齐鸣,彩旗飘飘,军威严整。展示了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出行时的气势。
唐代藩镇割据的分布图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唐代藩镇割据的扩大
宋太祖(927-976)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
赵匡胤,即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 960年发动陈桥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后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想一想
1、宋太祖登上帝位后,他是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他是如何解决的?
3、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集中行政权
中央:
分散相权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枢密使:
分军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想一想
北宋初年权力高度集中,你怎样看待其影响?
保证了政权相对稳定,避免了割据现象的出现,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制度自身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
二、积贫积弱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
思考:这么多的军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军队战斗力如何?
问题一


扩充军队;战斗力并不强
“冗官”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万
1. 7万
2. 4万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思考:从真宗到英宗年间,官员大大增加的原因?有何影响响?
问题二
一职多官,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官僚机构膨胀,办事效率低下。
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
“冗费”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2677万余贯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贯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问题三
思考:巨额的花费在花在何处?影响如何?
军费、官俸、岁币、大兴土木;北宋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探究: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集权
防止割据
大量授予官权
养兵政策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局面
积弱局面
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
三、内忧外患
(一)内忧:
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项目 景德年间(1004-1008) 庆历年间(1041-1049)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豪强地主隐瞒土地,变相增加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百姓纷纷起义。
(二)外患:
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侵扰。处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辽宋的矛盾:
宋夏战争:
思考:至此北宋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1、积贫积弱
2、阶级矛盾尖锐
3、辽和西夏的威胁
结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四、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目的:
时间:
人物:
中心:
结果:
原因:
影响:
挽救统治危机
1043年
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整顿吏治
天折
触及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诽谤
揭开了北宋革新除旧、变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变法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忧国忧民、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动着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患危机:
前奏: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一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性质如何?一般改革的方式是怎样的?
目的:
性质:
方式:
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目的:
2、王安石对国家贫困的认识:
3、变法的指导思想:
4、变法的中心内容:
5、变法的主要内容:
富国强兵,巩固北宋统治。
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理财
富国、强兵、育才
富 国
商业方面
农业生产
均输法:
市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国家开支。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智缺时卖出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低息贷款。
政府征由免役钱雇人服役。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
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
募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强兵
军事训练方面
军事装备方面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精简裁并,兵将相习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为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官马民养。
开设专门的武器制造机构,健全赏罚机制。
育才
改革科举
改革学校制度
作用:
目的:
措施:
选拔能推行变法的人才
调整考试科目,(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更注重实用。
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教材,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基本教材;整顿太学,广泛吸纳人才。
发展了教育,使王安石变法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
(1)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
(2)通过发展生产,平均赋税。
(1) 均输法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打击了地主隐田漏税,市易法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2)募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水利的兴建,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北宋的军事力量增强
对外作战的胜利。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原因
1、失败的标志:
王安石被罢相,保守派上台,新法被废除。
2、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平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城三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悉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保守派
的反对
皇室成员
的反对
神宗坚
持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原因
1、失败的标志:
王安石被罢相,保守派上台,新法被废除。
2、失败的原因:
1、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遭到强烈反对。
3、用行政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新法措施过于激进。
5、宋神宗在就法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保守派得势。
五、评价王安石变法:
1、积极意义:
2、局限性:
3、变法实质: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两积”局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变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农民负担依然很重。
在不触及封建土地么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相同点: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目的: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
结束
巩固练习
1、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A、发展经济 B、加强军事
  C、整顿吏治 D、调整阶级关系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
C
B
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的负担
4、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反映了
  A、封建制度由强盛转衰
  B、中国经济重心转移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封建剥削的加重
A
C
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是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赋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