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
行香子
秦
观
主旨点睛
06
走近作者
01
创作背景
02
诗歌朗读
03
词义理解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词意速通
05
诗歌赏析
07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走近作者
此词大约作于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创作背景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歌朗读
陂(bēi)塘:池塘。
徜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词义理解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乘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词意速通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不大,却收尽春光。在这里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望见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酒幌飘扬在小桥流水旁。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那里,莺儿啼
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词人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主旨点睛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诗歌赏析
上片: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远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怡然自得的情状。
下片: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出了春的生命活力,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主旨点睛
06
走近作者
01
创作背景
02
诗歌朗读
03
词义理解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词意速通
05
诗歌赏析
07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失土为志,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词作之中。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玩。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朗读
丑奴儿:词牌名。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休:停止。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词义理解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意速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竭力说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成年以后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主旨点睛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上片生动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诗歌赏析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的经历,力主抗战,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共5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主旨点睛
06
走近作者
01
创作背景
02
诗歌朗读
03
词义理解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诗意速通
05
诗歌赏析
07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以律体见长,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歌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登洛阳故城》等。
走近作者
本诗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写这首诗时,大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
创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歌朗读
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中的小洲。
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
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芜:丛生的杂草。
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词义理解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登上咸阳楼我顿生浓浓的哀愁,眼前水草杨柳丛生就像水中的小洲。
诗意速通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磻溪上空的乌云刚刚升起,夕阳已经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来临,狂风灌满这空旷的城楼。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飞鸟下落至丛生的绿草中,秦苑里已是傍晚,秋蝉在挂着黄叶的高树上鸣叫,汉宫已到凉秋。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我不过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咸阳城楼下的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营造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主旨点睛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登上高高的咸阳城楼,极目远眺,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诗歌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颈联写晚观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杂草中,秋蝉躲在黄叶里悲鸣,这些是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遐想。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过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
无
题
李商隐
主旨点睛
06
走近作者
01
创作背景
02
诗歌朗读
03
词义理解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诗意速通
05
诗歌赏析
07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走近作者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相传,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创作背景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朗诵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与“思”字谐音。
蜡炬:蜡烛。
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词义理解
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探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诗意速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秀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晚上长吟不寐,应该感到冷月侵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仙山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者啊,麻烦您为我探看探看。
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感情绵邈深沉。本诗以“别”字为诗眼,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恨与相思之苦,其中也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主旨点睛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别离时的痛苦,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表达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诗歌赏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写法:①衬托。用“相见时难”衬托“别亦难”,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
②象征。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作用: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
修辞:比喻、双关。诗人用“春蚕”“蜡炬”比喻自己。“丝”与“思”谐音双关,写恋人的情思;“泪”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展现出执着而无望的内心世界。这两句诗写出了恋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炼字:“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哲理:现在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事业无私奉献的人,蕴含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内容: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担心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炼字:①“改”字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日长,自己容颜憔悴,表现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②“应”字有“揣度、料想”的语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对方行为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他对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③“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内容: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山作为女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诗人的使者。这两句是说女方的居处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
情感:表达了恋人彼此间无法经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惆怅与伤感。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
行香子
秦
观
主旨点睛
06
走近作者
01
创作背景
02
诗歌朗读
03
词义理解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词意速通
05
诗歌赏析
07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走近作者
此词大约作于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创作背景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歌朗读
陂(bēi)塘:池塘。
徜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词义理解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乘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词意速通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不大,却收尽春光。在这里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望见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酒幌飘扬在小桥流水旁。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那里,莺儿啼
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词人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主旨点睛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诗歌赏析
上片: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远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怡然自得的情状。
下片: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出了春的生命活力,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主旨点睛
06
走近作者
01
创作背景
02
诗歌朗读
03
词义理解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词意速通
05
诗歌赏析
07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失土为志,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词作之中。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玩。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朗读
丑奴儿:词牌名。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休:停止。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词义理解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意速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竭力说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成年以后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主旨点睛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上片生动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诗歌赏析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的经历,力主抗战,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