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含义。
2.运用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词中景物的特点。
3.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第三首。
4.感受画面美的同时,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领悟边读边想象古诗词画面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卡;收集到的有关古诗词作者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而中国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词,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中华诗词中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再来感受一下古诗词的魅力,体会作者表达的别样情感吧。这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分别是孟浩然、苏轼、辛弃疾。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先分别背一首这三位诗人的诗或词。(学生自由发言)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这三首古诗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三位作者生平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三、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逐首、逐句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词中的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首古诗词,读好停顿,读出节奏与韵律。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教师范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整体感知古诗词的内容:说说从这三首古诗词中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组交流探讨,发言。
7.小结:(1)这三首古诗词中,第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描写的是秋江暮色。第二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白天坐船时所见。最后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描写月夜见闻的。(2)三首古诗词中第一首是五言诗,第二首是七言诗,最后一首是词。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②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③提出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
①结合诗句理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等词语的意思。
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句的意思。
2.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
(1)再读古诗。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受渗透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3)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灵?(愁)一起把这句诗读一读。注意朗读节奏。(日暮/客/愁新)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5)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他想到了自己的什么呢?你觉得诗里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前途渺茫之愁)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
(6)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诗人呢?(自由发言)
(7)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远去。他的心飞到家乡,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8)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所以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近。
(9)引导体会作者的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但只有月亮可以亲近,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更加突显了这种苍凉和孤寂。
3.配乐朗读,情感升华。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全诗的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指名读、齐读)
(2)总结: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正是因为满腔愁绪,才有了孟浩然这样凄凉、孤寂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深远意境。大家也可以课下再搜集类似的古诗来读一读,背一背。(齐背古诗)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检查《宿建德江》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来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苏轼,学习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题目。(齐读题目)请大家思考:从这长长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1.教师: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最让文人们喜爱的便是那长长的苏堤。知道它是在谁的带领下建造而成的吗?(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封泥建造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把这长堤命名为“苏堤”。)
2.读了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写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3.自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试着画出节奏,将诗句读通顺。(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插图,将诗句的意思试着说给同桌听,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4.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朗读,读出节奏。(2)理解诗的大意。
5.通过想象,化诗为画。
(1)作者在望湖楼宴请朋友,突然天气有了变化:“黑云翻墨未遮山”,通过这句诗,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预设:有没有见过黑云翻墨的样子?是怎样的?当你读到这句诗时,你想象到将会发生什么?)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场大雨就要来了,你能想象到此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吗?(预设:什么样的雨称为白雨?从“白雨”体会到雨大,你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雨大?)(又急又大的雨称为白雨,从“乱入”中还可以看出雨大)
(3)谁来将这场又大又急的雨,通过朗读带到大家面前来?(指名读、齐读)
(4)这真是一场又大又急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感到激动。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有一番洞天。(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预设: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它吹散了什么?吹来了什么?)(吹散了乌云,吹来了晴天丽日。)
(5)(出示: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的水是怎样的呢?天又如何?你能想象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预设: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映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明净,一色的蔚蓝。)
(6)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7)让学生说说第三、四句诗的诗意。(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6.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幅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同桌交流,指名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第一幅:黑云汇聚图;第二幅:西湖骤雨图;第三幅:狂风散云图;第四幅:雨后西湖图。)
7.总结。刚才,我们跟随苏轼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全诗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读起来会油然而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上观赏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下面我们再学习一首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看作者描绘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三、导入新课,感悟课题。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来到宋朝,走近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指名答)
2.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
3.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在上饶县闲居多年,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四、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见”。
3.自由读,齐读。
五、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1.读词的上阕,提取关键词句,想象词人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词人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词人心情怎么样?)(明月 惊鹊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丰年 喜悦)
2.读词的下阕,提取关键词句,想象词人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思考:词人遇到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遇到:下起雨 表达了骤然间看到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汇报。
(1)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2)请你带着词人此刻的心情,再读这首词。
4.自由读,齐读。
5.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抒发的感情一样吗?
(1)指名分别读这两首诗词,小组交流讨论。
(2)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宿建德江》由月勾起了愁绪:“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藉与亲近的感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等描写恬静的月夜景色,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六、总结全词,情感提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丰年的喜悦心情。这都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作者独特的创作技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这两首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教学这三首古诗词,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不足之处:三首古诗词与学生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没有特别注重对古今字义的讲解。
教学建议:教这节课的时候一方面应借助时代背景、诗词的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大意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