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 花之歌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 花之歌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8 13: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花之歌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苍穹、坠落、绿茵、祭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使用比喻、拟人含蓄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以物喻人等手法寄托情感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本;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花的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走近纪伯伦,学习他的一首散文诗《花之歌》。作者笔下的鲜花,有生命,有灵性,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4.简介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画出来,作批注。
(2)同桌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按照自学提示合作交流。
3.师生交流学习情况,并进行重点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词语。(出示)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1)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汇报。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它有什么特点?有感情地给大家读一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结合朗读评议,概括主要内容。
4.根据师生评议,教师小结:这首散文诗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花高尚的精神。
5.分段并概括段意。
(1)教师: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
(3)根据汇报结果,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4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批注。思考:如何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是说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诸元素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这一段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春天开放、夏天成长、秋天凋零的过程。)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这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从“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得出“纯洁”,由“死者最后的祭献”得出“神圣”。)
(3)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是花?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无不体现着作者丰富的想象。第1自然段,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是说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第3自然段,将花比作“诸元素之女”,这是花的四季变化。既然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5~7自然段。借助关键句,理解花的形象。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这句话的意思。
(3)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落;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受着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4)“我在原野上摇曳……向我凝视。”这段话写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5)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这段话写了“我”怎样与周围的世界和平相处。“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使清风芬芳馥郁”“夜晚的星星对我察看,白昼的太阳向我凝视”,无不体现着我积极、乐观的处世方式。
(6)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概括一下花的精神吗?“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中的“哲理”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7)小组交流,回答;师生评议,小结:由“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得出“渴饮朝露”;由“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得出“向往光明”;由“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得出“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所以,花的精神就是: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的精神。“哲理”指的是: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用“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同桌交流,指名答。(想象奇特)
3.通过对比,你学到了什么?(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六、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1.思考: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在这里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2.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说一说。
(1)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2)教师小结: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是比喻句。“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是拟人句。“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个句子是排比句。
3.想一想: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名答,师生评议。
4.小结: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追求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5.教师总结:《花之歌》是纪伯伦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以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诗中花的形象既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又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它是构建大自然诗意图画的浪漫使者,却也是演绎人类欢乐与悲伤的现实代表。花的情操是伟大的、积极乐观的,它的欲望纯粹,心意坚决。这首散文诗借花写出了一种神韵和品格,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人格理想追求。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
2.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柳树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成功之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学为主,边批注,边质疑,边解答,锻炼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不足之处:在自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关注和点拨,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建议:自读课文要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从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体会全文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