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8 14: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知道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通过读句子,了解分号的用法并会运用。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了解拼音的拼写规则。
5.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学会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知道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教学难点
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本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中的相关内容。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其中“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有助于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来讲解一下这个阅读方法。
二、交流平台。
1.默读《草原》一课,并用“  ”画出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的句子。
2.联想一下:在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与同桌说一说。
3.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4.快速朗读《丁香结》一课,想一想: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由此可以联想到其他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同桌交流。指名答。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评价并指导:《草原》一课,写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非常感人:相聚时,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分别时,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这些场景的描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经历的一些相聚时其乐融融和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相聚与惜别时所表现的感情了。《丁香结》一课,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就是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由此我们也会想到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人生或品格上的追求。
6.教师总结: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从所读的文字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第1题的例句。自读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教师点拨:这些句子都是排比句。排比是把三个及以上意思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组成的一种修辞。用排比来说理,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可以让语言结构更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4.从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句排比句,说说这些句子的好处。
四、作业布置。
运用“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阅读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板块。
1.出示第2题的例句。自读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教师点拨:第一句话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二句话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这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4.同桌交流: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5.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6.小结: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有的复句,用句号会把完整的意思分割,表示同一类别不同事物间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用分号。分号表示并列的长分句或分句组之间的停顿。凡是逗号不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关系,就用分号。例:他的举止,还是那样稳重;他的神色,还是那样安详。上例两个分句的内部都用了逗号,而两个长分句之间用的是分号。再如:他的身材矮小;白白的脸蛋,皱纹间还有些老年斑;一部花白的乱蓬蓬的胡须。这三个分句组之间用的是分号。
7.认识路牌。
(1)思考:你注意过路牌吗?请具体描述路牌上的内容。
(2)指名答。师生评议。
(3)仔细观察课本中的路牌,从路牌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在许多道路中都可以看到路牌。通过这些路牌,我们不仅了解了行程路线、行程距离,认识了许多地名,同时,还通过路牌上的拼音,了解了拼音的拼写规则。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专名和通名要分开写。比如,穆家湖,穆家是专名,湖是通名,所以“穆家湖”的拼音“MUJIA”和”HU”要分开写。姓名的拼写规则是:姓在前名在后,姓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如Zhang Dashan。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过故人庄》,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小组内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对诗句理解不清楚的地方,小组通过查字典理解,师生互评。
4.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比赛读,也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5.师生合作、表演。然后比赛背诵。
6.小组合作,交流一些田园诗并积累,抄写在摘抄本上。
三、作业布置。
1.仿写几句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里找出带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其用法。
3.背诵《过故人庄》。




成功之处:能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在教师点拨反馈、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对教材的挖掘不太细致,特别是交流平台的阅读方法,学生运用得不到位。
教学建议: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交流平台的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