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丁香结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
2.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本;搜集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文学作品及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指名回答搜集的有关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刚才同学们回答的梅花象征着高洁,牡丹象征着富贵,菊花代表坚贞,松柏寓意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宗璞的散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品格,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作者。宗璞,女,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1)梳理生字词:
读一读,认一认。缀满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2)小组交流本课难理解的词语。
(3)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本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抒发人生体悟。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人的一生也需要“结”,否则就是平淡无味的人生。
3.细读课文,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出示阅读提示:
(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丁香结主要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前三个自然段写什么?后三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什么?
4.小组结合阅读提示,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活动中,并指导。
预设:(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丁香花;
(2)丁香结主要出现在文中的后三个自然段;
(3)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丁香花,重在赏花。①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②城外的丁香花美丽芬芳。③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树。从多种角度来写丁香花。
(4)后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丁香结,重在悟花。
结论: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赏花;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悟花
5.指名回答,概括段意,教师相机出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等多种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6.认真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简单作批注,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预设。示例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更显俏皮活泼,生机勃勃。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示例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句话写了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十分打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教师: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名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教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讲研读,深入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1)同桌交流,指名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白丁香花和紫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花。
2.品读句子,读中感悟。(出示)
(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作者在这里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3.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派代表发言。
4.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
(1)颜色是紫色、白色;气味是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正因为丁香花具有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所以使人即使在夜色中也能一下子辨别出来。
(2)“檐前积雪”指的是丁香花。
“香气直透毫端”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之所以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是因为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可以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修辞手法上讲,“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如下文“参差的绿”也是如此),直接使用“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更直观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读后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教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教师: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出示相关图片)教师适时小结:“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绘画艺术流派,注重光色变化和瞬间印象的表达,画作中的不同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胧之感。用印象派的画作来比喻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是十分新奇而又贴切的。
4.出示阅读链接。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冯延巳《醉花间》: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5.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小结: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6.研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同桌交流。教师指名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2)教师小结:丁香结的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让人联想到生活中打的结。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那么,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引发的联想。)
7.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2)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教师适时出示: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3)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4)指名读,全班齐读。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同桌交流。
(6)教师相机出示: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每一件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7)教师小结: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8)学生发言,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教师总结: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生命给了你丁香的芬芳,同时也给了你幽怨的“丁香结”,很多棘手的问题、烦恼、忧愁充斥着生活,不能够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如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如果人生没有任何困难,反而因缺少起伏,太平淡而无味了。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和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得不太好,学生的理解较肤浅,认识不深刻,很难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设置一些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同时还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