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图 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为后面“分一分”和进一步认识其它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认识的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几何图形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类、归纳、抽象等过程,初步认识和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本节课所要讲的这几种形状的物体,部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这些形状的名称,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认识。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有着很高的积极性,更善于直观感受和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实际操作,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带动学习气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类、直观观察和触摸模型等活动,感受和认识立体图形及其特征,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形成合作、自主探索的意识,逐步体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培养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意识;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难点: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准备 图形卡片,立体模型,课件,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托盘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孙悟空,提问:孙悟空有一件法宝,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2、引出课题。
预设回答:金箍棒;圆柱。
激发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 操作感知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着东西的袋子,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 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吗?
1.揭示概念。
(1)巡视指导。
(2)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 问:通过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3.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桌面上,玩一玩。
同桌两人为一组。
1.分一分。
(1)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展示分的结果。
2.摸一摸,感知特征: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 观察一:平放长方体和圆柱,轻推它们,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二: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也会滚动呢? 它们滚动有何不同?
以同桌合作、动手活动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通过直观观察、动手分类,归纳出四种立体图形的概念。
通过触觉感受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特征。
通过动手推一推和观察,深入地体会各图形的异同点。
三、 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图形。
课件出示实物图“牙膏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用同样的方法出示“魔方”“奶粉罐”“皮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帮助学生记忆想象。
①随机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②指导学生玩游戏。
③出示箱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看不到),老师让学生伸手去摸并判断它的形状,然后再拿出来。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的实物。
说出实物图的形状,观看课件抽象出模型图。
记忆想象。
①辨认图形。
②同桌两人:一人说形状,另一人在袋子中摸出相应的物体;然后交换角色。
③摸实物并判断它的形状。
3.列举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的实物。
通过勾勒轮廓的方式,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
区分和辨认四种立体图形。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回想和分辨,加深印象。
四、 巩固练习 1. 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实物。
2.动笔做一做(连线题)。
3.猜一猜。
4.PPT出示机器人:我是由哪些形状的积木组装起来的呢? 1.看实物,说出形状。
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根据描述的特征,学生说出图形名称。
4. 观察机器人,数一数每种图形各用了几个。 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巩固。
五、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各抒己见,谈收获。 对知识进行反思与回顾。
六、 作业 观察家里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