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秋水(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4-3-1《秋水(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5 22:4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庄子》
庄子简介
重点词句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成语溯源
特殊句式
结构思路
深刻寓意
参考译文
名人名言
《庄子》
自读思考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与老子并称 “老庄”。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哲学上表现为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抛弃一切文化知识。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自读思考题
1.默读课文,疏通字句,找出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句。
2.思考、讨论这则寓言蕴涵的深刻道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随着时令,
名为状
黄河
通“径”
这样
通“辨”,辨认
在这种情况下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形容词尾
认为
美景,形为名
向东,名为状

到达
脸朝东
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海神若
认为
没有谁
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样


小看,形作动
轻视,形为动

取独

到达
危险
表被动,被
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①至于北海 ②百川灌河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②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
古义:到达。
古义:指黄河。
③面目
④大方
今义: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今义:相貌。
古义:脸。
古义: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
时,随着时令,名为状。
东, 向东,名为状。
面, 面对,名为动。
少,小看,形为动;闻,见闻,动为名;
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轻视,形为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美景,形为名。
望洋兴叹:
见笑大方:
贻笑大方:
望洋,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感叹,意思是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让内行的人见笑。大方,泛指
见多识广或有某种专长的人。
大方之家:
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指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
1.闻道百
2.以为莫己若者
3.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被动句
判断句
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
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对比
对比
黄河与北海之比
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
悟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山外青山楼外楼
强中自有强中手
自大由于无知
天外有天
要克服主观,防止片面
有比较才有鉴别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周恩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周
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拓展阅读
注:①鹓鶵(yuānchú),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鹰的一种)。
读文回答:
〈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秋水》译文
《庄子》一书的核心,就是清净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庄子》所宣传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肢箧》) 。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
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这些寓言故事,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富有诗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庄子》文章的艺术成就,高出诸子。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后世以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他对当时地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礼教和道德观)的批判,有往往成为后世文人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