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的计算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的计算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08 09: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的计算》 ??
[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通过课件演示和小组操作后,学生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究来验证猜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迁移、尝试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探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比一比。师问:橡皮、书、书包三样东西,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呢?其实刚才我们在比较它们的什么?(体积)体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学习计量体积的方法。
〈1〉师:出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动手操作:四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一横排。
师: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动手操作:六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摞成一竖排。
师: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刚才显示的三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看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揭示课题。
〈1〉出示学生的学具,师:你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吗?将你所带的每个盒子的体积估计一下,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2〉学生写出所带的盒子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
〈3〉小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许多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可能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如生产洗衣机的包装箱,就要知道洗衣机的体积,能不能用这种数体积单位的方法?那么怎样来计量它们的体积呢?这就是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以原有的知识为依托,既温习所学知识,又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二、观察思考,合理猜想。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本书和这个铅笔盒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与长方体的长有关;与长方体的宽、高有关;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关……
2、利用课件,动态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
??????? ??????????
②两个长方体长和高相同,而宽不相同,体积不同。
????????????
③两个长方体长和宽相同,而高不相同,体积不同。
?????????????
说说图①②③的变化,(从长、宽、高、体积等几方面来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再次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和什么有关?(可能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4、学生分小组操作1:把4个小正方体一排排成3排。
师: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
小组操作2:把这样的一层排成2层。
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又发现什么?
学生猜想:
生1: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长、宽、高的长短都有关。因为长越大,体积越大……
生2: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因为……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先让学生大胆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学生的猜想可能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逐渐变化和小组操作后,学生的猜想逐渐合情合理,后面的动手验证活动更具有目标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吗?还需要大家去验证。
1、小组合作动手验证。①摆一摆:用小正方体摆三个任意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字填入表中。
②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③说一说:把你的想法与发现和小组内同学交流。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
长方体 长/cm 宽/cm 高/cm 体积/cm 你发现了什么?















2、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1〉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1:把12个正方体摆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长是2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发现2×3×2=12(立方厘米)
小组2:把18个正方体摆1排,每排6个,摆3层。这个长方体是6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体积18立方厘米。我们发现:6×1×3=18(立方厘米)
小组3:把24个正方体摆2排,每排6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体积24厘米。我们发现:6×2×2=24(立方厘米)
〈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操作、验证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后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3〉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V=a×b×h=abh
[设计意图:分小组学习,是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意识。归纳总结时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将数学发现概括抽象化。]
3、公式应用、迁移推导。
〈1〉师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了,你会用它解决问题吗?
出示例题: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全班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迁移推导,再次尝试。
出示长6分米、宽6分米,高6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体积。
师:这是什么立体图形?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
V=a·a·a=a3
教师提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a·a·a表示3个a相乘,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设计意图:迁移尝试是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渠道,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同时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及创新思维发展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①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②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③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测算手中所带盒子的体积,看看和你刚才估计的相差多少?
3、实际应用:①学校要砌一堵长8m,宽0.2m,高3m的墙,每立方米需要砖520块,砌这堵墙共要多少块砖?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最小的合数(单位: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多样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设计,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估测比较后,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同时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一块底面积是42平方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石块,它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展题为下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埋下伏笔,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积=长×宽×高
V=a×b×h=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①两个长方体宽和高相同,而长不相同,体积不同。